「升息」本就不該是打房手段!更殘酷的問題是:台灣房地產為何得靠「低利」才有市場?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房地產
攝影:商業周刊/許世穎
圖片放大

央行總裁彭淮南在2017年12月20日央行理監事會中,談到「若一味升高利率,恐重蹈瑞典覆轍,用升息壓抑房價,最終導致經濟衰退」,並說「維持房價穩定,要用選擇性信用管制和稅負」。

的確,利率政策影響範圍極廣,如果升息只為了壓抑房價,那真的是殺雞用牛刀,不過,如果2018年國際的環境迫使台灣必須考慮升息這條路時,房地產能有多少的承受力度?

為什麼南韓、加拿大跟英國都在2017年選擇啟動升息?因為美國聯準會在2017年一共升息了3次,且預估2018年還要升息3次,這幾乎確認美國已經走回升息的道路。且聯準會也從2017年10月起,以每月100億美元的規模,從市場回收過去QE釋放的資金;加上美國在耶誕節前順利通過稅改,將企業所得稅由35%永久調降至21%,以及給予海外匯回現金15.5%,以及再投資收益8%的優惠稅率(對比21%的企業營業所得稅),川普政府的稅改,雖然有擴大國內貧富差距的缺點,但對於美國企業長年擺在海外的資金,或者想去美國投資的企業,都會有很大的磁吸效應。

綜合來說,無論是美國升息加縮表的貨幣政策,或者減稅吸引資金回流的財政擴張政策,都會對全球資金產生很大的吸力。反觀台灣的金融帳已經連續29季出現赤字,總流出量高達10兆新台幣,這還是在美國升息跟稅改尚未到位前的狀況,如果外資在2018年開始轉向美國,支撐台股的外資資金力道還能像2017年這樣強勁嗎?如果台灣央行遲遲不升息,跟美國、英國、南韓等國家間的利差持續擴大,還會有資金想要留在台灣,賺一年定存幾乎不到1%的利率嗎?

儘管央行總裁老拿扣掉物價的實質利率,做為台灣沒有低利率的證明,但我想問彭總裁,哪個銀行是用扣除物價的實質利率在存放款,又有哪一間企業在進行跨國投資評估時,是用扣除物價的實質利率,在評估資金成本及未來獲利?如果明年美國真的如預期再升息3次,美基礎利率將站上2%,台灣央行還有挺住利率不升息的空間嗎?

升息會增加房貸壓力,屬於房地產的大利空,但台灣即將面臨必須跟進國際升息的壓力,就如我在《房市泡沫來了,我該逃命還是逢低搶進》書中所說,房地合一稅已經是一支刺進房地產泡沫的針,升息會是下一根刺進去的針,而從目前的國際經貿情勢看來,這根針刺下去的時機,正在加快倒數中。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