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Feel 股感是以普惠金融為核心的財經平台,全新上線筆記影音,透過影音介紹民生熱議與投資理財知識。股感透過資訊設計讓用戶產生興趣,透過客製化學習系統引導用戶啟動投資旅程,下個階段我們將透過 Fintech 互動體驗輔助投資者進行交易決策,朝「實現互聯網金融場域」目標前進。
從上面兩家國內娛樂型購物中心,我們知道遊樂業者可以吸引大量人潮,帶動周遭的投資與觀光發展。而國際知名品牌,以樂園為主要吸引力、購物商店環伺的迪士尼樂園,又能帶動多少投資與觀光發展呢?
國際知名遊樂園:資金大磁鐵迪士尼
1963年,迪士尼決定在乏旅客問津的美國佛州奧蘭多,耗時8年興建一萬多公頃的新樂園。此後奧蘭多登上熱門旅遊城市,而這個全球最大的迪士尼樂園更是年年吸引超過5,000萬人次入園。2016年6月開幕的上海迪士尼則被專家預估,未來穩定期的客流量是每年3,000萬人次。
事實上,大型遊樂園除了狂掃旅客,更重要的是帶動周圍的相關投資,佛州迪士尼就有數十間的飯店、超過300間的餐廳;上海迪士尼更被列為浦東區發展計劃的七大核心集聚區之一,可能帶動2,950億元的基礎配套投資。
這樣令人夢寐以求的資金大磁鐵有沒有考慮過台灣呢?
嚴長壽先生曾經公開說明,在迪士尼樂園如日中天的1980年代,迪士尼打算開展第一座海外園區,第一站就找上亞洲。最後在日本與台灣之間抉擇,台灣雖然地價便宜、位置更四通八達,但仍敵不過擁有五倍人口、經濟成熟的日本,東京迪士尼於是成為首個迪士尼海外園區,至今營運非常成功,甚至優於美國國內的園區。
但假如當初來到台灣,台灣能不讓迪士尼後悔嗎?
與台灣較接近的香港迪士尼於2005年開幕,是港府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意圖振興經濟的舉動。為此,港府提供園方多項優惠,隨後掌握過半股權,以合資模式開始營運。
迪士尼或許帶動了周遭投資、提振了香港經濟,但園區本身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儘管港府嘗試吸取巴黎迪士尼過於樂觀的教訓,香港迪士尼營運的十年裡仍有七年處於虧損,2016年4月更傳出裁員近百人的消息。(編按:香港迪士尼今年11月6日宣布免費送出50,000張門票,也被外界視為搶救業績之舉)。
而巴黎園區經營20年來更幾乎是年年虧損,逼得迪士尼公司數度金援。
儘管去年香港遊園人數有680萬,巴黎迪士尼更有千餘萬人次,但兩座園區仍常態虧損,可見當時迪士尼若進駐總人口不過兩千萬的台灣,大概也逃不過虧損厄運。由此可見,台灣的經濟實力或許還無法滿足國際大型遊樂園的基本獲利。
儘管觀光遊樂業需要龐大的資本額,國內外的業者仍然視之為搖錢樹而趨之若鶩。上述三例儘管休閒性質各有不同,但背後帶動獲利的邏輯其實非常相似:人潮帶動錢潮。然而,從迪士尼的經驗中,我們知道其實沒這麼簡單,吸引了顧客還要顧到人均消費額,否則不見得能成功。而這就有賴企業深入理解並融入文化,才能讓顧客更願意埋單。
本文獲「股感知識庫」授權轉載,原文:地區觀光的發展引擎:遊樂園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