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裡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理論與實際經常存在差距,真實常被扭曲,而預期並不總是反應事實。市場更像是生物系統,有各種交互作用發生,不論是在基因、蛋白質或是細胞之間,而且許多反應也會受到環境影響,而產生正回饋或負回饋,也就是說有時股價連續上漲/下跌的原因,就是因為股價連續上漲/下跌,此外,金融圈對特定事件或產業的預期,也會決定股價表現。
複雜系統內的交互作用千變萬化,要找出一個面面俱到的方法來解決是不太可能的,但有些人就是喜歡從「大」方向來進行投資活動,例如總體經濟,往往都是失敗的;從「小」處著手的價值投資人,長期成功的機率高,但短期可能績效不佳,也許是因為處於多頭市場後期、市場對個股的預期所形成的正負回饋、個人的偏見及其他各種心理誤判。
看錯一間公司,頂多就是認清事實,賣出持股,學到經驗,這樣的錯誤比較好改正,但如果投資組合是建構在對整體經濟的看法上,一旦看錯,你很難回頭,因為你被綁住了,比如空手的人在萬點之上是很兩難的,所以最近常聽到有人說萬點很難操作,但8千點時有比較好操作嗎?試問股市什麼時候好操作了?一個眾人皆醉但無人盡興的市場,沒有狂喜,別隨便看空。
以前筆者剛開始投資時,常常會留意股價創一年新低的公司,這被視為價值投資人的機會來了,但後來我開始留意股價創新高的公司,在這兩個極端位置,市場通常存在某種強烈的預期與偏見,而且還會自我強化,雖然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值得研究看看,如果發現創新高是有道理的,且股價還在合理範圍內,就可考慮納入投資組合,後續公司發展如果符合預期,股價的天花板彷彿不存在。
創新低的個股通常不被金融圈喜愛,不管下跌的原因是對或錯,總之大部分的人會避開這些股票,如果你的分析是對的,這是一個累積持股的好機會,但要等多久市場才會認同你呢?如果你的時間架構夠長,不急於短期獲利,那就來比耐力,通常二年內就知道結果了。
公司員工對自己公司也容易有偏見,但他們所在意的點,例如老闆私底下很兇、公司對供應商很摳等,對投資人而言並不那麼重要,他們常因為這些原因而不投資自家公司,他們訴諸道德與感受,但資本市場看獲利。附帶一提,研究發現從2000到2010年這10年累積報酬率勝過大盤的基金經理人,其中絕大多數的人至少有3年落後大盤,因此面對市場與自我的偏見,是投資人的考驗。
為何複雜的方式不適合股票市場?因為除了容易出錯以外,你無法持久。如果一間公司你無法用2張A4紙說明為何要投資然後用便條紙簡單計算一下內在價值,而要動用excel分析一大堆變數到小數點以下3位才敢投入,那可能是這間公司對你而言太難了。長久下來,事倍功半的事沒人會想做下去。
此外,資料愈多愈容易有雜訊在裡面,在進行機器學習時,通常要先訓練資料,然後建構模型,再反覆測試,調整變數,最後乍看數據很好,但往往建立出來的模型只能適用特定樣本,因為各種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只是偶然形成的。用簡單的方式把握重點,才能避開雜訊、長期執行,例如,「只要知道某些事實即可」、「只要(XXX)就不投資」(不要浪費時間在不值得分析的公司上)、「血灑街頭時買進,甚至包括自己的幾滴血」。
有些準則是別人的智慧結晶,有些則是自己的經驗,所以多嘗試(試誤),就會形塑出自己的投資哲學。
複利的觀念不管怎麼講都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人類的大腦不擅長處理指數問題,9連加9次,心算就知道是81,但9連乘9次呢?約3.87億。其實年輕人只要把握幾個準則,財經作家可能都會失業:
第一,永遠把花費控制在收入以下;
第二,每個月都要存些錢;
第三,把存下來的錢長期投資指數型基金(進階版:學習價值投資)。
年輕人的最大優勢就是時間,20歲的10萬元,以年複利12%成長40年會變成1000萬,如果再加上期間持續投入增加本金,堅持上述三項準則,60歲還怕沒退休金嗎?
即早開始投資,小小的動作再加上持之以恆就能達到,但沒幾個年輕人會去做,所以大家放心繼續出書吧!
每個人的志向不同,這與經歷、環境、成長背景都有關係,對於筆者而言,價值投資可以帶來自由,只有財務自由才能獨立自主,如果當年沒有閱讀巴菲特的書,進而學習價值投資,現在就沒有平凡自由的生活,通往自由之路上充滿考驗,但只要這是你想追求的,那就堅持走下去,科斯托蘭尼曾說:「我不是別人的僕人,也不是別人的主人,這就是我的成就。」
本文獲「FRD的研究室」授權轉載,原文:複雜系統與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