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越來越多人喜歡配息基金,甚至配息率越高越好。
這個趨勢似乎是從08年金融海嘯後開始,起先是固定配息金額的高收益債,在淨值大幅下跌後,換算的配息率變得相當驚人,而當初基金本身持有的債券票面配息可能也相當高,因此吸引了許多勇於冒險的投資人進場承接。
後來這個動作,從高收益債轉往平衡型,甚至股票型基金。因此無論是多重收益到全球股票等,只要能夠做出配息類別,就能吸引到一定的客戶。
有些人不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
老一輩的投資人,認為投資就是資產累積的過程,應該買的就是不配息的標的,把獲利不斷放在基金池中繼續增值,這樣獲利滾得才快。對於有些人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配息基金,這種同時投入現金流,又想取回現金流的思維感到不能理解。
很多相關的討論區,也有不同人馬針對這種事情提出討論,到底先拿息才對,還是先滾利才對。
就我觀察,可從幾個構面討論這事情。
一、數字面
基金配息是先把一部分的收益取出,放在投資人口袋。先假設不投資,如果後續標的本身的報酬是走跌的,那麼先取出收益落袋為安的報酬率會比較高。
反之如果後續投資標的本身還繼續上漲,那麼拿出來的收益沒有參與市場,則先取出收益的績效就會比較差。
以大多數資產長期是增值來看,應當是不要把收益取出比較好,但投資人大多不看那麼長期。
其次假設取出的收益有進行再投資,譬如有些業者會鼓勵投資人把穩健標的的配息,拿去再投資更積極的市場(通常話術會用把市場送你的錢免費去下注),若投資報酬率高於原本穩健標的的收益,那取出收益的動作就利可圖。
這就像投資成長趨緩的股票,一旦經營者發現把現金拿在手上,找不到投資成長機會,將拖累股東權益報酬表現時,會把多餘的現金還給投資人,由投資人自行去運用。但如果公司本身成長力道強勁,那麼投資人把錢放在公司身上跟著成長,就會比取出放口袋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