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名賽芭,本名黃紹博。中央大學物理學系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與工程管理碩士畢業。曾任職於明基電通數位媒體事業群業務部門,仁寶電腦全球客服部門,保誠人壽業務主任,富邦金控外匯交易員,黃國華個人助理暨木桐書房圖書館打雜主任。對經濟運作與金融活動有很大的興趣,以投資理財為個人志業,相信透過總體經濟的觀察與認知,可以在資產配置與資金控管上創造更高品質的財務決策。目前在家任職奶爸,育有一兒一女。
通過EuroNCAP測試五顆星的進口車,能夠維持一定的車體完整性,在相同撞擊下,國產車比進口車產生更多的潰縮與車體變形,到底正常不正常呢?台灣沒有上市後的檢驗,國產車安不安全,我想只有上帝才能給我們答案。
你如果不想去找上帝問答案,我還有一個不錯的辦法,就是你可以去這個臉書粉絲專頁「汽車碰撞道路實測」。花個十幾分鐘,好好的往下滾個30、50則的近期事故,很快你就會有感覺了。
為什麼國產車會一直被大家戲稱為鋁罐車呢?根本的問題不能全算在車商頭上,而是在於台灣撞擊法規過於落後。
這裡整理一個各國車輛相關的上市前與上市後(NCAP)撞擊測試項目:
台灣只有前置偏撞跟側面撞擊2項
中國有6項
日本有9項
歐洲與美國分別是12項與14項
就算韓國與澳洲,先不算他們上市前審驗撞擊項目(因查詢不到資料,表格留白),上市後他們分別還有8項與7項的撞擊檢測項目。
交通部一直說,台灣撞擊法規符合國際規範,但卻沒說,檢測項目少其他國家好幾項。
車安中心(VSCC)官員還說,只要自己好好開車,紙糊的也很安全,聽到這話,你開國產車能放心嗎?光是法規或類法規,台灣都少其他國家一大截,國外的車商,依照當地政府法令的最低標準來造國產車,為股東謀求最大獲利績效,難道有錯嗎?
台灣實行TW-NCAP的意義
行車安全可以從廣義的交通環境、交通法規、駕駛工具、用路人習慣等方面的改進來獲得提升。我自己觀察,國外用「上市審核」與「上市後NCAP抽驗」的雙軌制度,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