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財務規畫師(CFP)、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2014年第一季美國大型成長基金第一名、基金截至2016年底過去5和8年的年均複利分別是12.5%和17%。著有《每年10分鐘,讓你的薪水變活錢》、《你沒學到的巴菲特——股神默默在做的事》
FB:闕又上均衡的財富人生
8月1號中時和聯合報的兩則新聞,讓在咖啡廳一角趕著即將截稿的我,跌入了深深的沉思, 許多歷史的鏡頭像幻燈片一張張的播放,停都停不下來。
中時的新聞標題是「中國半導體龍頭慘輸 張忠謀17年前就料中」,作為投資者,有必要了解一個企業成敗的分析和判斷,特別是張忠謀的獨立思考和他的遠見。
這則新聞可能是投資和企業管理者比較關心的,其實不然,台積電的故事和發展,跟全民,甚至和台灣現在經濟的困局息息相關。
但我先由和全民有直接關聯的勞動基金的績效,第二則新聞談起,聯合報的新聞標題是「勞動基金上半年大賺1240億元 收益率3.76%」。
半年可以賺1240億元,和3.76 %收益率也是歷年來算好的,這標題會給你一種績效不錯的感覺。記者用了「大賺」兩字好像也不為過,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先讓我告訴你一段故事。
我國中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段考,數學老師題目出得特別難,我一回到家, 剛進門,老爸一手拿著成績單,一手拿著棍子,直接往我身上抽打,我還沒搞清楚狀況,棍子已經被打斷,老爸怒氣的說,你數學竟然只考了34分,我說,第一名才36分,我這個已經是排名前三名了,老爸這時候才略帶歉意的說,你為什麼不早說。
我那時有說話的機會嗎?
又有一次考地理,老師是好好先生,出題特別簡單,98分的可能超過三分之一, 我考了95分,是在尾段班,老爸滿意的點點頭說不錯,比上次進步。
你看出問題來了嗎?每樣事情的比較,都要有一個合理的標準。記者的標題「大賺」是給勞動部面子,文未最後的資料數字才是為他的專業,做了真實的報導,一般無助的台灣勞工,或無奈而尋求小確幸的投資者,又如何從下列記者提供的數字,分析、解讀,進而找到簡單、安全,又有效的投資策略和方式呢?
先看記者的數據,各項不同的投資績效指標如下:
台灣勞動基金績效,比「全球公債」還差
從上面的數據看來,勞動基金的績效,比全數投入全球公債的成績還差,這問題出在哪裡呢?
國家理財,和家庭理財道理是一樣的,節流跟開源,但節流也是要有學問和方法的,讓全家餓肚皮不叫節流,叫營養不良的慢性自殺。
依我的故鄉台東為例,記者告訴我,許多行業蕭條,關門大吉,他舉例台東有5千位退休公務員,每個人少掉2萬退休金,一個月少掉1億,一年可能不只少掉12億的消費,這個全縣營養不良的反應還未到高峰,反正年金已經砍了,這個節流的做法好不好,以後時間會證明,我們今天先聚焦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