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川普政府為什麼想要調降美國企業的所得稅?因為美國現行的營所稅稅率為35%,臺灣老早就降到了17%,當初政府的理由就是,調降稅基可以吸引更多企業願意投入生產,最終可以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以及厚實國家的財源;有趣的是,35%稅率的美國,養出了多少國際知名的企業,以及活力滿點的矽谷;臺灣除了台積電、大立光這些已經紅了很久的產業以外,又有哪些新企業冒出頭?17%的低稅率政策,反而吸引許多低毛利率的產業回流臺灣,如果企業都是在賺低毛利率衝量的辛苦錢?又怎麼期待企業能幫臺灣的員工加薪?
從追求GDP的角度來看,單價1,000塊的精品賣10件,跟單價100塊的東西賣100件,得到的是同樣的結果,問題是當企業想把生產的東西從100塊賣成1,000塊時,往往會遇到市場優勝劣敗的淘汰挑戰,此時GDP的產出值無可避免的會遇到萎縮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政府都傾向選擇花大錢拼產量的企業進行補助(例如兩兆雙星……),每一次千億元的製程升級,就代表著GDP可以開開心心的成長,至於升級後的產品能不能賣到好價錢?頻繁更新製程對企業可是龐大的成本負擔等問題,早就不是政府關心的重點。
我很好奇,如果政府願意把這4,000多億的軌道建設可行性評估公開,我們會不會從中間看到「預估臺灣人口每年將以2%比例成長」,或是「預估臺灣GDP每年將以3%成長」的超樂觀假設條件,臺灣高鐵在最初規劃時,每天運量估計是23萬人次,如今每天的平均運量連10萬人次都不到,年金之所以需要改革,就是因為過去訂下的經濟假設過於樂觀,如今政府還要重蹈覆轍,設下炸彈讓接手的人再來「正義改革」嗎?
如果每個家庭都懂得量入為出的道理,為什麼我們要允許政府用花大錢就能創造績效的GDP,作為衡量自己有沒有認真拼經濟的標準?錯誤的考卷,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作者簡介_dolin66
民國66年出生,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迄今均從事房屋建築管理工作,曾完整參與上億元之集合住宅興建作業;更於房價高檔盤旋時賣屋,獲利達數倍以上,是一個從蓋房、買房、賣房到租房皆有完整經歷的房地產工作者。同時也是個賺取被動收入的投資者,著有「房市泡沫來了!我該逃命,還是逢低搶進?」及「預售屋全攻略」一書。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dolin66
個人Blog:http://blog.xuite.net/dolin66/wre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