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操盤的基金,過去8年年均複利17%》他「很少做停損」,秘訣在哪裡?

作者為財務規畫師(CFP)、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2014年第一季美國大型成長基金第一名、基金截至2016年底過去5和8年的年均複利分別是12.5%和17%。著有《每年10分鐘,讓你的薪水變活錢》、《你沒學到的巴菲特——股神默默在做的事》

FB:闕又上均衡的財富人生

在我看來,問題不完全在停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樣的投資管理模式,以及你是否真正掌握了那個模式的要領和精髓,以公司基本分析作為買賣切入點的彼得林區或巴菲特,他們對公司的了解程度,不論是公司的產品,財務報表的各項數據,現金流的動態,資產的多少,和公司的競爭優勢,以及它有多寬廣的護城河可以保護,這些幾乎都可以穩操勝算之後,價值學派的人還要再多加一道保險,也就是所謂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最壞狀況時還可以多出來的保護空間,不是說他們兩位沒失手過,而是以他們的投資哲學和管理模式,價格的下跌不是他們賣出的原因,而是公司的經營體質和各項狀況。

同樣的,以技術分析切入的投資者,股價的動能是最初重要的考量,對公司的了解所下的功夫遠落後前述的基本分析學派,停損的操作就有此必要,但是啟動這個機制之前,投資者就要好好勤練,不看琴,都不讓小提琴拉走音的功力,這是增加你勝算的輔助,不然只靠停損機制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也無法提升整體績效,就像鼎泰豐的湯包,想辦法長年維持品質一致,而且一出爐就要快速呈現在你面前,這是他們內部的管理功夫,投資者怎能不下苦功呢!

所以我那天的回答是,我很少做停損,我的功夫都是在進場之前下的,前面做足了,後面就輕鬆多了,而且還可以抓到逢低補進的機會,外加的紅利,就是股價波動時的心情平平和和,我確實也有因為沒有停損而失手,不過那些損失和整體獲利相比,不成比例,我還是偏好我現有的操作哲學,「買成長股在合理或低估的價位」,對那些「買成長股在瘋狂或可笑價位」的投資者,如何停損是必然的挑戰和修煉,我沒有這樣的困擾,一如我搭區間車的時候,就知道要在車上多發40分鐘的呆,就像黃國倫的歌,王菲唱紅的「我願意」。

被動式的指數基金投資法,這幾年漸受重視,成了主流,這種操作該不該設停損?那資產配置的做法呢?兩者相同嗎?藝人們高歌,他們的愛愛愛不完,投資者的你,問題可真是問問問不完,下次聊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