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轉型熬出甜美成果

生產布商標台南小廠,竟能為Nike、Adidas作萬元限量鞋!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林中舜(右)父子背後的「畫作」,全是以大提花機織成的織畫,其技術與前方Nike、Adidas等提花鞋面異曲同工。
林中舜(右)父子背後的「畫作」,全是以大提花機織成的織畫,其技術與前方Nike、Adidas等提花鞋面異曲同工。
圖片放大

商標,是衣服和鞋子上最不起眼的低調存在,一片要價不到一元。但你能想像,商標背後的提花織造技術,竟也能織出一雙要價近萬元的限量鞋鞋面嗎?

從阿迪達斯(Adidas)與名設計師史考特(Jeremy Scott)聯名的美金翅膀鞋、耐基(Nike)長年暢銷的喬丹七代、到NBA快艇隊明星球員克里斯.保羅(Chris Paul)的個人鞋款,這些定價近萬元、台灣甚至未曾引進的限量鞋,其鞋面布料全都出自仁美商標。

老爸》搶先投資,為未來做準備
第一次提早自動化
帶領七十人小廠,挺過紡織業倒閉潮

「轟隆,轟隆……」當我們站在近一層樓高的大提花機前,高速交錯的經紗和緯紗,正編織著一片特殊款鞋面,透過不同角度觀看,鞋面還能折射出不同的色澤圖案。這座位於台南市歸仁區的神秘廠房,只有七十個員工,但至今已產出超過上百款限量鞋鞋面,包括耐基與阿迪達斯等一線運動品牌,全是它的客戶。

這間創立三十五年、以生產各式商標與洗標起家的公司,究竟如何成功轉型?操著一口台語的仁美董事長林中舜說:「我能做的,別人不能做,這就是差別!」

林中舜對「差異化」的堅持,來自對家族事業的細膩觀察。由於父親經營活字印刷廠,他從小在工廠中長大,也常幫忙送貨,或一起按照部首與筆畫順序揀鉛字。

八○年代,林中舜退伍後,在一間商標廠工作了幾年。眼看紡織業環境大好,也動了自行創業念頭,「那時成衣廠多、商標廠少,單子根本接不完,成衣廠採購打電話去商標廠催貨,還會被直接掛電話!」於是,他在一九八二年成立仁美商標。

早在創業初期,林中舜就做出許多與同業大相逕庭的事。例如,他不以租借廠房來降低初期成本,而是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咬牙以現金買下。到了一九九二年,自動化設備問世,但一次至少得購入四台才能運作,包含軟體在內,須支出二千五百萬元。林中舜再度牙一咬,靠著自有廠房向銀行抵押,買入頂級瑞士機台,提早轉型自動化工廠,勞力減少,產能卻提升兩倍。

這項決定,讓仁美度過九○年代傳產外移、紡織廠紛紛缺工倒閉的困境。當年,傳承好幾代的大型商標廠超過二十間,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半。

第二次買瑞士最新機台
有了全球僅十二台的機器,卻沒訂單

之所以很早就意識到投資新技術的重要性,原因在於:他親眼見證父親與其他盛極一時的印刷廠,因為平版印刷與排版軟體問世而瞬間倒閉。「你沒有跟著時代進步,不知道哪一天新技術出來,你就被取代掉了,」林中舜坦言。「我很早就有意識,拉開差異、墊高門檻,讓同業進不來。」

一座位於台南的小廠,透過自動化,順利度過產業巨變。這項成功經驗,讓林中舜在二○○五年做出第二個大膽決定──買下一台要價一千萬元、成品寬度可達一百公分的「大提花機」。如今,全球仍只有十二台機器,台灣僅有的兩台都在仁美。

「十二年前的商標廠,通常買寬度二十公分,一台四百多萬的提花機就很夠用了,偏偏林董堅持,一定要買最新、最好的。」合作近三十年的工具機代理商總經理形容,林中舜生活簡樸,連車子舊了都捨不得換,獨獨敢在設備上砸錢,買到連瑞士工具機CEO都要來台拜訪,甚至送上BMW名車模型,感謝他把買名車的費用拿去更新設備,「但我觀察,他買的是『為未來做準備』的機會。」

只是,當時買下這台大機器,嘗試朝高階市場發展,仁美卻找不到用武之地。

「我幫慈濟織了一卷無量義經,偶爾接接客製化的小單子,像婚紗照、家族照等,因為量太小,幾乎沒有利潤,才發現糟糕,織畫在台灣做不起來!」林中舜回憶。

兒子》大膽想,打開高端市場
眼看千萬元機器閒置……
「能做鞋舌商標,為何不能做鞋面?」

斥資千萬買下的設備,難道要拿來生產一塊錢一張的商標?看著靜置在工廠內的大提花機,他從小熱中於蒐集球鞋的兒子、仁美商標經理林右剛,提出一個大膽的構想。

早在十年前,仁美已成為阿迪達斯、耐基等運動品牌的商標指定商;但隨著運動鞋開始追求流行感,圖案細緻的提花技術也逐漸被應用在鞋舌、後跟、側邊等環節。

「既然我們的提花技術能做鞋舌、後跟和側邊,為什麼不能做一整塊鞋面? 」林右剛心想,如果能從商標跨足到鞋面,等同於鞋材主料,與品牌溝通時將更有分量。於是,自二○○六年開始,擁有設計和機械背景的他,帶著六個研發人員,從大提花機的結構研究起,陸續開發出多種款式、觸感、甚至帶有立體凹凸的提花布,並試圖推廣給品牌。

連跟Nike介紹機會都沒有……
「與其解釋,不如做一雙給他們看」

然而,提花過去只運用在商標,一來材質特殊,二來單價較高,三來仁美只是間小小的商標廠,根本沒有市場發語權。「就算去海外參展,跟著其他材料供應商一起進了品牌總公司,對方一看到生面孔就會問:『你是誰?有沒有通過我們的品牌認證?沒有的話,請你離開,』」林中舜形容,「你連打開目錄介紹的機會都沒有。」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