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人台灣小公司 ,四成員工是外國人,竟能把保特瓶做成超跑、飛機材料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小智利用垃圾回收的單一材料,研發出飛機的材料。(勞動力與創新雜誌提供)
圖片放大

致力於綠色科技應用,把一般人眼中的「垃圾」變得性感;小智研發團隊有一群優秀的綠色人才,他們為廢棄物創造出全新價值,以獨創的設計與製造技術,研發設計出一系列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綠色環保商品,讓消費者享受綠色科技帶來的舒適與便利。

小智研發技術長暨共同創辦人劉子煒說:「垃圾就是資源,只要經過分解、重製,就能夠再次被利用。」以塑膠瓶回收再製而成的寶特瓶磚,為建築材料帶來創新革命,也實踐了「減量、回收、循環利用」的環保3R(Reduce、Reuse、Recycle)原則。小智研發創業至今邁入第11年,目前已開發的產品相當多樣化,從建築物到家具、生活用品等,百分百回收材料再製,讓「垃圾」充滿無限的想像空間。

「我們使用的都是單一材料,而且完全不用膠,未來可以分門別類再回收重製,不斷循環。」劉子煒指出,材料一經膠處理,就無法再被回收重製。因此,小智研發使用的材料絕對不經過膠處理,就是為了讓每一件回收材料或產品在它們的生命週期結束後,還能夠再度回收與重製。

劉子煒和小智研發創辦人黃謙智,兩人都具有建築師專業背景。「建築產業需要大量使用自然資源,每當興建一棟新建築物,同時也代表又有一批石材被開採。」劉子煒認為,建築業是一個高耗能產業,於是他們開始反思,並覺得應該要做些改變。

一臺只有手掌大小的手持風力發電機,是小智研發創業的第一個產品。到了2009年,因為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和遠東集團有了合作機會。劉子煒表示,當時公司團隊得知要完成一個半年後將拆除的展覽館,開始思考如何用最環保的方式完成作品,於是有了以回收塑膠瓶作為建材的想法。

「企業有責任將生產所造成的廢棄物重新回收再製,不要造成環境污染。」劉子煒認為,垃圾回收是一種循環經濟,所有產品材料可以重複永續利用,顛覆大眾對廢棄物的既定印象。創新思維跳脫傳統框架POLLI-BER是小智研發結合回收塑料與廢棄農業物再製而成的新一代回收複合材料,其製造過程比原生材料節省三分之二的能源、塑膠生命週期碳排放量減少40%,現已被應用在手機殼、瓶子等產品。

此外這種複合材料還能利用常見的塑膠成型技術加工,或依據需求增加抗燃與抗紫外線添加劑、奈米優化等處理,這項新技術正在進行專利申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