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我總是在社區巷子裡,看到一位白髮蒼蒼、年約70歲的老伯伯站在巷子轉角處,身旁的樹邊架著一面銷售房屋的木牌。原來,他是路口舉牌員。
老實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年紀這麼大的舉牌員。
後來,幾乎每天看到他。有次午後暴雷雨,我正要去買東西,只見木牌靠在樹木旁,老伯伯把頭埋在懷裡,踡坐在某戶人家的門口,前面再用雨傘擋著,如果不仔細看,看不出雨傘後有人。
看到這幅景像,我頓時湧起一股心酸,同時夾雜著幾分焦慮不安,心想,或許我老了以後也會淪落這步田地,站在路邊風雨無休舉牌,只為了幾百元的日酬。
某天和朋友聊天,朋友安慰我已經夠自律,不會亂花錢,應該不會慘到去舉牌。然而,我焦慮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後資本主義」時代,各國金融市場的連動性愈來愈高,加上全球化「經濟蝴蝶效應」的關係,傳統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天天像坐大怒神,不確定性反而變成常態。就算我們安份守己地過日子,也逃不掉經濟和市場的劇烈變動,所帶來的傷害和損失。
例如,前陣子大家都認為脫歐不會成功,結果卻是髮夾彎的逆轉,讓一堆法人和大戶,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損失慘重。我想,除了地球自轉方向不會變之外,沒有人猜得到下一步這世界到底要做什麼。
我記得,5年前的路邊舉牌員,清一色都是青少年。過了2~3年左右,舉牌員卻換成中年人。沒想到,現在連白髮老人家也要出來舉牌。
為什麼舉牌工作會輪到老人家來搶飯碗?
可想而知,沒有背景和一技之長的弱勢年輕人,不想做舉牌這種有今天沒未來的工作,不少人早就到國外去找工作。 再者,面臨失業的中年人,想必舉了幾個月的牌,發現這種收入,根本養不起家,只好放下牌子,去做更苦卻有更多錢的工作。
更慘的是,台灣不像北歐社會福利國家,把老人照顧得像個人,加上不景氣,年輕人中年人失業,連自己都養不起,被隱性遺棄的老人家,只好自己出來賺個便當錢。
因此,某些媒體提到的退休金該存多少才足夠,那些都是假議題,在這個「錢」已經不能反映價值的亂世,在這個不動產也漸漸變成「消費商品」,而不是能保值資產的「資產沙雕化」時代,你擁有再多的錢和房產,也不能保證你在晚年時,不會被逼得去路邊舉牌。
無奈的是,再加上政府缺錢,想盡辦法提高各種房屋或不動產稅基,無疑是在奄奄一息的資產市場,狠狠地朝心臟再捅一刀。
老實說,我很想和那位舉牌的老伯伯聊聊,問他家裡和經濟狀況,以及為何要來舉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