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一向被房地產業界視為銷售旺季的九二八檔期來臨,但以目前冷颼颼的房市、業界普遍認為今年九二八檔期可能「旺季不旺」之際,有個位於桃園市、小坪數為主的預售建案,卻不同於其他案場常常門可羅雀,不僅每天都有人看屋,且平均一週成交一戶。關鍵竟是「零雨遮」的特色。
走入該案場,每戶皆有敞亮的對外大窗,且設有簡單的雨遮,但詢問後才發現,雨遮並沒有登記為權狀內的坪數,扣除公設後,其餘皆為實坪。有「零雨遮」優勢加持,且位於機場捷運沿線,交通便捷,儘管幾乎沒有在媒體上刊登廣告,卻吸引了不少自住客前來看屋。
負責該建案銷售的專案經理陳誌鍠謙稱,這成績僅是「中上」,但其他房地產業者聞訊,好幾位都欣羨的說:「沒做什麼廣告的案子,能賣這樣真的很好了!」
內政部搶在九二八檔期來臨前,預告了最新條文:未來房屋的雨遮、屋簷不可登記為權狀內的坪數,防堵長期以來,由雨遮、屋簷而衍生的房市交易亂象再發生。
房地產業界關注的是:內政部的禁令,會是售屋新賣點,還是壓垮房價的起點?
事實上,雨遮和屋簷有遮陽、擋雨的實質功能,但按規定而言,雨遮不受容積管制,可登記為「附屬建物」,做為產權交易的一項。瑞普萊坊市場研究部副總監黃舒衛指出,一般來說,雨遮、屋簷占建物總面積三%就算比率不低,但以現今成屋而言,通常都會達到總面積三%到八%;有些小坪數的產品,占比甚至更高。
許多人買屋會格外留意公設比,但雨遮、屋簷被列為「附屬建物」,早期許多建商傾向於將雨遮和屋簷計入坪數後再出售,一般人看到權狀後,容易誤以為是自己專屬、一定會用到的實際使用面積。
投資客:賺價差空間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