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道出基金公司的真面目》常年不敗的基金,為什麼根本不該買?

台灣最大國際商品部落格主編,曾任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財訊雜誌、今周刊、天下雜誌、非凡周刊等媒體特邀財經作者。專長為全球人口結構分析與統計、各國總體經濟和趨勢分析、波浪技術分析、全球外匯系統、美股ETF商品操作。著有《看線圖輕鬆賺外匯》、《看線圖高效率賺外匯》、《自主投資之鑰》。
個人部落格:http://blog.moneydj.com/joe/

抱錢跑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因為經營社群的關係,每天都有許多投資人來問我關於投資商品的問題,通常都是問哪些標的能買、哪些不能買,隨著不同時期的景氣循環和國際局勢環境變化,金融商品的投資時機也會跟著異動,例如2000〜2011年的貴金屬高報酬投資,到了2012〜2015年卻保證虧錢,也有2011〜2014年表現很差的美元資產,2014年下半年後卻穩健成長,不同的金融商品,在不同時期表現有好有壞,分析金融標的都得戰戰兢兢,唯獨一項商品,大部分時候都沒推薦的必要,那就是基金產品。

對基金操盤手來說,如何控管該檔基金帳戶內的現金和商品部位比例,如何對應當下的拿捏部位比重,相當高難度,以投資美股的基金為例,交易員平常為了維持績效,勢必得維持一定的部位比重,避免績效輸給大盤或同業競爭者,甚至有時還會融資操作,讓績效超過大盤,但遇到金融市場空頭來襲時,這時基金虧損幅度就會比大盤慘。

像2016年第一季全球股市大跌,大部分基金團隊根本來不及反應,許多自營商或一般投資人也虧損,但美國實體經濟並沒有那麼差,股市很可能只是短線因恐慌而超賣,只要撐過低潮期,股市很高機率會再回到和美國經濟現況的水平,一般投資人這時就可以繼續維持原部位耐心等待;可是基金交易員要面對的不只是Stock Market,還有與同業競爭的壓力,在股市下跌過程中,不僅不能加碼,甚至為了減少虧損,還得砍掉虧損部位,讓基金持股比重縮小,這樣虧損幅度就能比大盤來得小。

不過股市往往不會一直空頭下去,2016年2月下旬,股市展開大反彈,但基金交易員還會猶豫這是空頭趨勢的中途反彈,還是止跌反轉變多頭,就在這猶豫過程中,有些同業開始增加持股部位了,為了趕上大盤上漲效益,自己的操作績效也不能輸給同業競爭者,否則客戶投資人就會因基金績效表現差而撤資,整個基金團隊可能會有裁員或更換操盤手的風險。

2016年4月,美股大盤仍繼續上漲,但因為持股部位增加速度不夠快,所以基金績效仍輸給大盤,但股市價位逐漸變貴,越來越不值得加碼,可是不加碼,大盤一直漲,這樣績效又會輸給同業競爭者,面臨這樣的兩難,有些同業開始硬著頭皮小額加碼,雖然加碼的成本比較高,但仍然賭美股可以再漲上去,過陣子再減碼,至少不要讓帳面績效在業界墊底。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