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蘋果是郭台銘買夏普的最重要推力,一旦鴻夏戀有成,不僅可滿足蘋果未來面板需求,鴻海也將擴大「一站購足」的競爭優勢。
圖片放大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外商採購圈的外號,叫作「low cost(低價)郭」,因為鴻海的強項,就是擅長精打細算,成本永遠比對手更便宜。
但為什麼在夏普購併案上,他卻成了「high price(高價)郭」?幾乎不計代價的墊高出價,對拿下夏普經營權展現強烈的意志,讓所有人看不懂他的算盤究竟是什麼!
「只要你眼睛看得到的,都有顯示器產品,顯示器的零件(面板),是我們的戰略性物資,很重要、很重要。」這段話,是郭台銘二○一四年在NHK為他拍攝的紀錄片中所說的一段話,也透露了他對面板的重視程度。
為什麼郭董如此重視面板?
先吃夏普技術,補千億元訂單
第一個理由,是錢。五千四百億元,這是泛鴻海集團旗下面板相關轉投資公司最保守的合計營收金額,規模雖然不及鴻海去年超過四兆四千億元的代工主力艦隊,卻是郭台銘帝國的第二戰艦。
燒錢的面板業,也是郭台銘本人為了鴻海集團發展,唯一願意從自己口袋裡掏錢投資的產業。第一次,是二○○三年鴻海成立群創,郭董個人持股五成力挺;第二次,就是二○一二年出資一百九十九億元,取得夏普旗下十代面板廠堺工廠近三八%股權。
第二個理由,是技術。即便投入了郭台銘個人與鴻海集團大量的資金,但一位台灣面板大廠高層指出,鴻海坐擁全球第三大的面板產能,但在新技術的開發與其後的量產上,還需要國外大廠的技術奧援。
而這,就是夏普對鴻海最重要的意義。
有了夏普,它將給郭台銘的面板大軍安裝上最強勁的引擎,並且用其獨步全球的量產經驗,幫鴻海帝國築起無人能及的競爭優勢屏障(詳見左側效益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