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日本有一部電視劇《大和拜金女》,劇裡松嶋菜菜子飾演一個一心想脫離貧窮的女主角神野櫻子,她活在欺騙別人自己是上流名媛的世界中,卻陰錯陽差釣上其實是個家中賣魚的窮小子中原歐介,櫻子住破房、吃泡麵,只為買名牌一圓自己好像進了上流社會的夢。櫻子骨子裡缺乏安全感,為了對抗所有挑戰,名牌服飾成為她的盔甲......一個是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再加上一個唯利是圖的拜金女,但二人間的火花夠強烈,也就牢牢鎖住觀眾的目光。
現實生活中,我們偶爾可以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藝人每每展示他們收藏的名牌包Gucci 、Hermès、Chanel、LV等等,這些包往往設計優雅、零件用料精細,確實背在藝人身上蠻好看的,不過這些名牌包動輒10幾20萬,售價都不便宜,最特別的是藝人往往強調說他們所以買這麼貴的名牌包,是因為這些包包有增值空間,他們買來是做投資用的。
名牌包當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不管是它的設計或做工材質,絕對是便宜的山寨品仿冒不來的。一拿到手上,那種質感就是不一樣,如果背在身上,配合適合的穿著,那種氣派優雅也是讓人眼睛一亮、羨慕不已。不過名牌包如果自己用,可能數量不多,跟買一堆名牌包,把它拿來當投資品,期待它以後為你帶來可觀的投資報酬,這可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想到一個朋友曾經在臉書上表示:她原價四十幾萬的名牌包包、名牌鞋、名牌絲巾,拿到二手店去估價,這家名牌二手店居然只收39000元,她感嘆這些還真是超級貶值負資產,最後還是賣了,因為再放只會又發霉,還要花錢清,然後時間又會讓這些名牌的二手價更為貶值。
很多奢侈品牌在一手市場銷售時,都會強調一個概念叫保值、增值;除了強調奢侈品本身的工藝和文化歷史,還會強調其品牌有保值及增值的特性。但業內人士坦言,所謂的保值增值只是奢侈品的營銷手段,盡管奢侈品牌每年多次調價,但主要是為了提高身價,與二線品牌拉開差距。
二手包業者表示名牌包要能增值,一定要是品牌中的經典包款,像是Hermès的KellyBag(凱莉包)和Birkin Bag(柏金包)、LV的Speedy、Chanel的菱格紋包,在二手市場愈能保有一定身價。再來是稀有性,買包是要增值或未來易於出售,在購買前就要考慮清楚:名牌商品一定會保值嗎?
可能不見得,在網路上你很容易搜尋到這樣的消息:被認為是歐洲皇室貴族品牌的手錶名牌,其中一款錶款,在大陸專賣店售價人民幣207,000元,但在拍賣會上拍賣成交價僅人民幣34,500元。名牌商品往往花費鉅資在廣告上,他們藉由不斷傳遞著該名牌與上流社會之間的聯繫,在品牌的公關力量下,媒體及社會輿論也一直向消費者傳遞著傳統奢侈品能保值、升值的投資印象,但這與實際二手拍賣市場的行情可能有相當大的差距:名牌商品並不一定會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