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但固定收益型產品在低利環境下報酬率也不高,想放大利差,就得用槓桿。
資產規模達數億元的股市老手「老馬」,在去年八月股災中獲利五成出場,當時他曾與《商業周刊》讀者分享自己逢低大膽搶進的心得。最近股市波動大,減少操作部位的他,正忙著做另一種投資。
他把自己剛還清房貸的一戶房地產,以約二%利率辦了低利房貸,到香港買美元計價的公司債。他以自己買的滙豐銀行公司債為例,約六%到八%殖利率,扣除貸款成本,還能坐享年利率超過四%,怎麼看都划算。
一般民眾不容易低利率貸款,沒錢玩槓桿、放大利息的資本遊戲,老馬建議散戶,類似的概念其實可應用在台股,趁股價低的時候買前景無虞、配息高的股票,長期持有,同樣能有放大股息殖利率的效果,包括中華電、台積電,其實都是不錯的高息股選擇。
心法二:少繳就是賺
靠節稅,能讓獲利翻倍
有錢人另一個理財重點是節稅,潘嘉惠分析,除了三成資產放在公司債,現在台新私人銀行建議客戶將另外五成放在本土的信託、儲蓄險商品,只用兩成配置在風險較高的股票。她說,五成資金投資儲蓄險,是因為低利環境下有錢人對稅比一般人算得更精、更敏感,而且節稅竟能讓獲利數倍成長!
舉例而言,由於央行降息,目前銀行大額定存利率只剩○.二八%,加上各大銀行今年初將大額定存的低標降為三百萬元。這麼一來,富人們扣除最高所得稅率四五%,在銀行大額定存實領利息根本不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