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現任AIA Capital 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及財訊雙周刊專欄作家。興趣是研究總體經濟,並從中發掘投資亮點。
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權重是10.92%,高過日圓與英鎊,僅次於美元與歐元。這對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的提升當然有象徵意義。
就實質層面來說,國際間對人民幣的需求會增加,初步估計短期內大約會達1兆人民幣,以後再逐步增加到5兆人民幣。這種需求會分散在一段時間,來建立人民幣的部位,所以對人民幣的升值動力估計不會有顯著的影響。
真正的議題是人民幣未來的走勢,以及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對美國與歐洲央行的影響。
我把這樣的局面稱之為「貨幣博弈時代」,用來捕捉各個央行之間的互相牽制與角力的現象。例如,我們會看到美元準備展開升息循環,而歐元與人民幣則是還在寬鬆中。於是,這樣的利差會驅使國際游資湧向美國去套利,推高美元價位。可以看得到的,這種貨幣政策的分歧將會是國際金融市場的新常態。
要解讀人民幣接下來的走勢,我首先要指出人民幣的「人格分裂」特質:為了救出口,人民幣最好能貶值,為了國際化,人民幣最好能升值。
一下子要貶值,一下子要升值,人民幣於是在左右為難中,波動幅度收窄了,貶也貶不多,升也升不多。感覺上,雖然人民幣有漲有跌,卻好像黏住了美元。
這正是8月11日人民幣突然貶值,讓全球金融市場大受震盪的背景。於是,問題來到人民幣貶值的真正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