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打開波克夏2014年報,第二頁就可以看到這張圖:
上圖是波克夏從1965年到2014年的每年報酬率,也是巴菲特的成績單。中間那一欄「in Per-Share Market Value of Berkshire」下方,有個21.6%的數字(紅框處),這個數值的左邊,註明它是Compound Annual Gain(年化複利報酬率)。就是巴菲特被稱為股神的原因:每年21.6%、複利成長50年。
但在Market Value旁邊,有一欄「in Per-Share Book Value of Berkshire」,卻才是更關鍵的地方。它代表波克夏這間公司「真正值多少錢」?
什麼叫做「真正值多少錢」?就是波克夏公司擁有的所有資產 (廠房、設備、土地等等)扣除掉所有負債 (債券、應付帳款等等)後,每一股能分到的價值。這就是每股帳面價值(Per-Share Book Value)的意涵。
而每股市值(Per-Share Market Value),也就是股價,則是「大家認為值多少錢」。中間可能會包含對股神的崇拜、對經濟的樂觀、或對巴菲特年紀大了的擔憂等等,都會包含在裡面。
而從波克夏的年報可以看到,當股價漲幅超過每股帳面價值太多時,股價就會回落;反之,當股價跌得太誇張、落後每股帳面價值太多時,也會還它應有的公道。
像金融海嘯的2008年,波克夏的每股帳面價值只下跌9.6%(上圖藍框處),股價卻因為市場的悲觀情緒和避險等等因素下跌了31.8%。所以兩年後的2010年,股價就用大舉超越大盤的21.4%還了回去(上圖綠框處);而2013、2014年,因為美國經濟一直成長、Fed又遲遲未升息,所以股價就一起歡樂漲了上去,漲幅遠遠多過於每股帳面價值。結果......今年就來討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