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站在經營者的角度,看待所投資之公司的『業主型』投資人。
每當跟朋友聊到「股利成長投資」時,總會有人直接就聯想到「買高殖利率的股票長期持有」,並再投資的存股概念,例如買一些REITs或電信、電力等基礎建設的公司。但事實上,有非常大的差異。
讓我們看一下這差異有多大。
用100元買進一支每年配5元現金的電信股(殖利率5%),配息率80%,應該算不錯吧。經過20年,股利共配了100元。
另一個例子,用100元買進一支年配2.5元(殖利率2.5%)的DG公司,配息率40%,但股利成長率7.5%,雖然一開始的股利只有電信股的一半,但經過20年,股利共配了108元,股利的部分居然小勝電信股,很讚吧?不過這是小碟前菜。
讓我們再看到本金增值的部分,電信股一樣維持5%殖利率的市價,所以股價仍是100元,再看到另一支DG公司,第一年配2.5元,每年成長7.5%,第20年的配息為9.88元,若以一樣2.5%的殖利率反推,這家DG公司市價為368元,足足比電信公司(100元)高了268%,這才是真正主菜!
太誇張嗎?
我們保守一點,經過20年,DG公司成長已達極限,配息率高達8-90%,所以市場給他的價格沒那麼好,用跟電信公司一樣的5%殖利率回推,DG公司的股價也有184元。
若以Total Return比較,最少要找到一支9.6%殖利率的公司,才能跟一家2.5%但股利成長率為7.5%的公司打平。這還只是單利上的比較,若考慮再投資,差的就更多了。
大多人會用「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來形容股利收收入,不知道為什麼,我很討厭「被動收入」這樣的比喻或類比。可能跟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有關。
多年前曾經遇過一個女主管,非常年輕就當上一家大外商的大主管,有一次跟她簡報部門的年度計畫,席間她對我的報告相當讚賞,但會後她跟我說:你報告中有passive策略和active的策略,我能了解你的方向,但把passive這個字改掉,因為我們是經營Business的經理人,所有的行動方案都是proactive(先發制人的,積極的),沒有passive這個字。
回到股利成長策略,即使用最保守的算法,資本增值(股價上漲)仍佔了相當重要的部分,借用那個女主管的話,投資的行動方案都是proactive的,沒有passive這個字!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高殖利率和股利成長投資的差別
作者簡介_Joseph
一位站在經營者的角度,看待所投資之公司的『業主型』投資人。
個人部落格:http://funusstockmarket.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