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業周刊》出版部門編輯之專業主題式雜誌,定期出版關於投資理財、職場競爭力、生活健康等不同議題之刊物。
首先是培養「警覺老年人身體退化」的能力,在生活中觀察父母身體狀況是否已經開始退化,體力是否大不如前,還有心理上的改變,適時提供關懷,鼓勵他們多走出家裡、多與老友聚會,並參與社會活動(例如從事志工,或參加廟會、宗教活動等),如此一來,父母的成功老化機率才會提高。
另外,涂心寧不忘補充,或許這一個年齡層的人,小孩都還比較年幼,所以她個人的建議是,灌輸下一代預防及照顧(自力救援)的觀念。她就認為,有時照顧者會因為「柔軟度不夠」且情緒較直接,而導致一些長期照顧的家庭悲劇,要避免的最好方式,就是從小開始教育孩子相關的正確照顧觀點及方法。
40歲世代:安排長輩老年住處
對於40歲世代來說,除了30歲世代必須注意的事,張淑卿認為,此世代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父母與自己的住所安排。
一般來說,40多歲的人經濟較穩定,也有能力,所以通常都會想換一間大房子。但張淑卿引用日本經驗指出,這個年紀其實不應該換大房子,反而應該及早思考未來邁入空巢期時,大房子恐將對自己無益。所以,若要換房子,應該是要及早為退休及老化做準備。
舉例來說,年紀越大,打掃清理工作越不輕鬆,因此,房子的坪數不能太大。其次,最好選擇有管理員的社區,萬一家人不在卻發生狀況時,還有人可以協助處理。當然,如果是一群老友,買在同一棟樓或社區就更能互相照顧。
在考慮住所時,張淑卿建議,要從「外在」與「內部」考量。所謂的外在環境,首先一定要考慮「就醫方便性」(從此標準來看,最不建議搬到郊區的透天厝);其次,最好是交通方便的都會區(因為老年人開車總是有高風險);再來,就是附近購物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