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來源:thethreesisters@flickr, CC BY 2.0
圖片放大
信箱裡常常有人寄來他的基金投資組合,請我幫忙看看要怎麼調整。收到這種信件,我總是感覺自己要開始表演「隔空抓藥」的特異功能。
如果只是給我一個投資組合,而沒有詳細告訴我這個組合是怎麼產生的?當初為什麼買這個、買那個?你的投資屬性和風險承受度又是如何?那我還真的沒辦法給你什麼好的建議。
不過後來我發現,這些投資組合通常都有一些很相似的特性:
首先,通常這些投資組合是賠錢的。這很合理,人健康的時候怎麼會想去找醫生問診?當然也是只有賠錢的時候,才會想問問看這些投資組合該怎麼處理比較好?還有沒有機會轉虧為盈?很遺憾,我沒有這種仙丹妙藥可以開。
再來,這些投資組合通常是看不出一個邏輯,莫名其妙湊起來的。如果是一個透過資產配置的程序所產生的投資組合,你看一眼大概就知道,這是五五的股債比,其中五成的股票裡面,有三成投資在成熟市場,兩成投資在新興市場。而拿來問的投資組合幾乎不曾看過這種有邏輯結構,反而是持有了一堆過去曾經流行過的基金,像是綠能、礦業、高收益債、新興拉美、生技。
沒錯,市場上推銷什麼基金就買什麼基金,什麼話題熱門,投資人就特別看好那個話題,就算沒有人推銷,自己也會跑去買。於是就持有了一堆「歷年最熱門」的基金變成了自己的投資組合,當初都買得很開心,事後績效卻都很難看,尤其如果是單筆買進的,一看投資的時間,往往都是很靠近高點的時候。
所以我還有需要知道這個投資人的投資屬性和風險承受度了嗎?其實根本不必,因為這個投資組合顯然都沒有考慮過這些重要的參數。那麼這樣的投資組合該怎麼處理呢?當然是先全部脫手再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