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務世紀大謊:用一成收入買保險才夠用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如果自己身故了,存款的50萬可能只剛好用來支付喪葬費用,因此希望有一筆壽險的理賠,可以應付上面提到的三筆重大費用。考慮到兒女再過五年從大學畢業,配偶的經濟負擔就會比較輕,因此壽險理賠的規劃是可應付五年的家庭支出。那麼,這個人的壽險保障額度需求,就會是8百萬元(3百萬房貸、五年共3百萬的家庭年度支出以及教育費用2百萬)。

所以,「買保險」這個工作千萬不能交給別人,因為你的需求只有你最瞭解,別讓業務員為你「創造」需求。

買保險之前,你可能會需要列出這樣的保障需求清單和優先順序:

順位一:定期壽險,保障8百萬元
順位二:定期意外險,保障5百萬元
順位三:定期重大疾病險,保障2百萬元
順位四:定期實支實付醫療險,雜費上限10萬元
順位五:定期日額醫療險:住院理賠一日2千元

因為保障的需求是會變動的,所以上面列的都是以定期險為例,比較有調整的彈性。列出需求清單後,就可以自己上網查詢一下,根據你的需求、年齡與性別所估計出來的保費,你能不能負擔?如果能,表示你有能力透過保險來獲得所需要的保障;不能,就按照順位投保,不見得要全部都買。

回到雙十原則,起源可能來自於一種「理財金三角」的建議,該說法宣稱美國勞工局曾經做過研究,100位25歲開始工作的人,到了65歲要退休時,只有一位會致富,只有四位能負擔自己的退休生活,而有六成的人將會需要靠政府救濟或社會福利的資助才能過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