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最愛買的債券基金,該賣了嗎?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金融海嘯後,新興市場債券成了國際資金布局焦點。
金融海嘯後,新興市場債券成了國際資金布局焦點。
圖片放大

Q:我之前買了債券基金,獲利大概一成左右,最近淨值有點下跌,許多分析也說接下來債券行情好像不太好,請問要怎麼做比較好呢?

A:在投資上,要判斷怎麼做比較好,一般會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投資人能夠自己研究、分析和預測接下來的走勢。至於預測準不準,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投資總是有風險的,連股神巴菲特都賠過無數次了。另一種情況,就是不知道接下來的行情走勢會怎麼走,自己也不會分析或預測,或是根本不相信有人能夠準確分析或預測。

我想你會問這個問題,就表示你是屬於不知道接下來行情會怎麼走的投資人。這種情況該怎麼做呢?

這時候就必須先回想,當初為什麼買?如果買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或是不知道答案,只是有人推薦「看起來好像會賺錢」,結果竟然很幸運賺到錢,我會建議趕快賣掉,將獲利入袋為安。畢竟,當初不知道為什麼買,接下來也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賣,那麼賺錢或賠錢,就只能交給運氣和情緒來決定。

但是如果你當初有很明確的買進理由,只是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處理,那麼其實也很簡單,再回過頭去看看當時的理由就可以了。

回頭檢視資產配置

例如,你買進債券基金,是因為要用來平衡股票型基金的波動風險(畢竟股票和債券的短期走勢通常是相反的),綜合起來你的總資產波動就能夠降低,但是長期報酬則是來自股票和債券的平均,並不會被抵銷掉。

所以在資產配置的角色中,債券基金是相當關鍵的成份,除了可以降低總資產的波動程度,還能帶來報酬;如果缺少了債券,這個資產配置就沒有分散風險的功能,當然不應該賣掉。你需要衡量的是,如果債券真的漲多了,是不是已經偏離原來設定的比例?那麼你應該進行「再平衡」的調整。

例如你原本根據自己的風險屬性,規劃自己持有七成的股票,三成的債券,但是因為債券漲得比較多,現在變成持有六成的股票,四成的債券,那麼你應該要將比例調回原來的七比三,這時候就應該賣掉一些債券基金,買進一些股票基金。這種再平衡機制,也會幫助你在不必預測行情的情況下,就能夠「買低、賣高」。

回頭檢視購買債券基金的初衷

如果你之前買進債券基金,是為了要避險,因為股票型基金的波動通常都很大,從金融海嘯到歐債危機,各種風險事件不斷爆發,好像應該持有比較保守穩定的債券基金,才能睡得著。

那麼,現在你要不要把債券基金賣掉,就取決於你認為這些風險事件還有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如果目前的情況已經不需要避險了,當然就沒有理由持有避險性的資產,包括債券、黃金或是一些避險性貨幣,其實都可以做這樣的思考,來決定是否要出場。只是,要注意的是,如果在風險發生之前就預先規劃避險動作,則在風險還沒發生之前,其實都是要付出相當成本的。

也有不少投資人,其實就是看好債券市場的表現,所以買進債券型基金,至於為什麼看好,就要看每個投資人自己當時的想法了。或許是認為全世界的政府都在進行量化寬鬆,資金會推升債券的行情;也或許是在金融海嘯以後,被股市的崩盤嚇壞了,但是又不希望把錢放在銀行,扣除通貨膨脹其實是負利率,所以就投資看起來比較安穩又有收益的債券基金。整個市場上有一百種以上看好債券市場的理由...。

關鍵在於,當初你所看好的理由,現在有沒有任何改變?例如,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要結束了嗎?甚至是要開始升息,轉為緊縮政策了?如果有所改變,那麼當然就應該有所行動來因應。

很多投資人常常會問應該買什麼?或是已經買的股票或基金,該不該賣?

其實這些問題都很難回答,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同樣的投資標的,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對不同的投資人可能會有完全相反的投資行為出現,有的人會買,有的人會賣,但是他們可能都是對的,也可能都錯了。

透過這篇文章的分析,思考一下自己是為什麼買債券基金,我想你就能很快知道,現在應該要怎麼做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