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家公園上廁所還要付錢,合理嗎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於是在最近,隨著收費系統電子化(ETC),政府決定將收費站取消,改為計程收費,走幾公里就收幾公里的費用,希望如此一來就能解決公平性的問題。可惜,按照交通部目前的規劃,卻出現了免費里程的設計,違反了所有的原則。

交通部規劃提供20公里的免費里程,超過的部份才按照公里數計價,兩百公里以下,每公里收費1.2元,兩百公里以上則每公里收費0.9元。也就是說,如果有用路人每天在內湖交流道(16K)和台北交流道(25K)之間,上下班開車通勤,他不需要繳交任何費用。

根據高速公路局的分析,在目前的收費制度下,國道收入主要來自1/3較長途的用路人,而有2/3的短程用路人並沒有付費。由這個資料來看,短程用路人才是國道最主要的使用者,卻不用付費,改為計程收費之後也一樣有免費里程,反而讓「大多數」的用路人「使用者不付費」,不但違反繳費的公平性,甚至還忽視了評估報告中「以價制量」的建議。

過去因為短程用路人不用付費,導致了許多社會成本的支出,包括將原本設計為長程交通使用的國道,被當成市區聯絡道路,市區路段的養護成本大增,但是造成這個現象的短程用路人卻不用付費;此外,也造成了市區路段的經常性壅塞,妨礙了長途使用者的用路權利,造成過多的碳排放與空氣污染,更消耗了所有用路人難以計數的時間成本。最後,政府不得不興建汐五和五楊兩段擴建國道,不但高架,也很高價。

我們不能再只求有,不求好。國道的交通品質相當糟糕,很大的原因就是收費方式設計不合理。當國外以尖峰時刻加倍收費等方式來維持交通的品質,我們卻反其道而行,鼓勵短程用路人全部湧上國道,讓路面過度使用,也讓壅塞成為常態,由整個社會負擔成本。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