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沒了,算算看你以後要養幾人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學者指出,台灣房屋自有率高、少子、老年人口多,很適合實施以房養老政策。

人口紅利是影響一個國家相當重要的因素,因為人口結構代表的是勞動力的多寡,然而2013年對台灣將是相當重要的一年,因為台灣的人口結構將在這一年邁向另一個階段。

根據經建會所發表的「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報告,台灣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佔總人口比例,在2012年達到最高峰,有74.2%,從2013年開始則會不斷下降。不過如果看工作年齡的人口總數,則將在2015年達到最高峰。

此外,在2012年每百人的扶養比為35人,是歷史最低點,2013年將會開始往上攀升,預計到2060年會達97人,也就是幾乎每一個工作年齡的人都要扶養一個老人或小孩,負擔將是現在的三倍。這些數據,不但影響著台灣的整體勞動力,更牽動著房地產、金融業、教育產業等不同行業的興衰。

台灣的人口統計現況

台灣目前的總人口大約為2,330萬人,2012年的人口增加率大約為0.4%,也就是一年增加大約9.3萬人,不過人口增加率的趨勢是逐年下降的,出生人數少,死亡人數卻逐漸增加,預計到2025年,台灣人口會達到最高峰,大約為2,366萬人。

少子化現象

2012年由於是龍年,因此新生兒人數大約在22.4到23.3萬人之間,比起2010年虎年的16.7萬人高出不少,但是比起上一個龍年(2000年)的30.5萬人,已經減少了四分之一。除了出生人口以外,2012年還有大約1.8萬人的社會增加,主要來源為國際遷徙人口(如陸配等),其中有將近九成為女性。

目前婦女初婚年齡為29.4歲,生育年齡30.8歲,都比1987年增加了大約4歲;每位婦女一生平均只生育1.1人,比起1987年的1.7人減少了35%。由這些數據看來,國人的晚婚或不婚,以及遲育或少育的趨勢是很明確的,而這也造成了出生人口數的快速下滑。


台灣的出生人口數在1987年左右開始,從過去的每年40萬人出生迅速下降到每年30萬人,之後則又逐漸降到每年20萬人,這也表示目前處於育齡(15-49歲)的婦女人數正好是最高峰,達620萬人,之後人數會開始減少,且年齡結構會開始偏高。因此就算台灣也出現了與其他低生育率國家一樣的出生率反彈現象,出生人數依然會持續下降。

高齡化現象

目前全台灣的年齡中位數為38歲,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為10.9%,但是預計到2060年,年齡中位數為增加為57.4歲,老年人口將佔39.4%。前面有提到,目前台灣的扶養比35%為最低,其中15%為扶老比,20%為扶幼比,扶幼比不太有變化,但是扶老比將會開始攀升,到2060年升高到78%。

人口高齡化,是根據65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多寡而有所區分,7%以上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20%為超高齡社會。台灣已經在1993年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在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很快的在2025年就會成為超高齡社會。

人口結構對經濟的影響

同樣是龍年,2012年的出生人數比起2000年已經減少了四分之一,而且這還是民國百年結婚潮之後所出現的亮眼數據,往後幾年的出生人數恐怕就沒這麼樂觀了。新生兒人數的大幅下滑,首當其衝的將是嬰幼兒用品的產業,以及托育產業,包括幼稚園、安親班和補教業者,因為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的學生。

除了人口結構以外,收入沒有成長也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如果計入通膨,其實台灣的實質收入是負成長的,而這不但影響到消費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民都失去了投資的能力。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經提過,27年前,台灣人的經常性支出只佔經常性薪資的四成,現在卻已經高達七成。

這代表的,不只是大多數上班族的消費必須越來越精打細算,更意謂著對大多數小資族來說,可能根本沒有投資的能力。試想,有七成的收入都要拿去負擔日常支出,剩下的三成能存下多少都很難說了,又哪來的本錢可以投資呢?


於是平均薪資較高的中高齡或許有能力投資,但是因為接近退休年齡了,投資越來越保守。而青壯年的平均薪資最低,又只能勉強負擔生活支出。所以無論是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業,都會面臨比過去更艱困的處境。

而台灣歷經過多次的產業轉型,每一個世代大多有一個代表性的產業,例如紡織業、電子業,而未來十年、二十年,台灣可能也會有新興產業的出現,可是卻會因為人口結構的改變而導致勞動力不足,使得產業可能無法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作為發展的基礎,這是相當值得重視的問題。

能做些什麼?

針對少子化現象,其實政府很明顯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政策上卻又沒有針對關鍵性問題去作處理,包括職場對懷孕婦女的歧視,以及雖然法律有明定育嬰假,但是根據勞委會的資料,只有39%的民營事業單位有提供育嬰停職停薪的措施,其中申請者恢復原職的比例也只有71.5%。

此外,台灣的人力資源運用也必須要進行調整。舉例來說,台灣總人口兩千三百萬人,保險業從業人數卻高達31萬以上,而如果跟美國進行比較,三億一千萬的人口,保險業的人數只有10萬人。若將保險業的人數調整到與美國的比例相當,則台灣的保險業人數應該降低到一萬以下,同時也釋放出30萬以上的勞動力,可以從事對台灣整體經濟與產業發展更有利的工作。

最後,我們當然也可以借鏡其他國家,例如美國大量開放移民以維持相當健康的人口結構,但是吸引外國移民有許多條件,包括經濟實力是否夠好,人民對待新移民是否沒有歧視,政府與人民是否願意開放引進外來的勞動力和居民?

「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報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