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續投資到碳權投資,一大潛藏風險不容忽視!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從永續投資到碳權投資,一大潛藏風險不容忽視!
摘要

1.美國永續基金在2022年第1季的資金淨流入僅有106億美元,較2021年第4季大幅減少了26%,但美國整體基金市場在2022年第1季資金淨流入的下降幅度高達65%,相比其他類型的基金,永續類基金似乎仍擁有較佳的需求穩定度。

2.目前碳權(Carbon Credit)交易市場大致可分為2種層級:一類由政府建立及管理的強制性碳權市場(Compliance Carbon Markets);另一類則是由民間自發性交易的自願性碳權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3.投資人在碳權市場進行的交易行為本身,本質上只是產生貨幣的收益或損失,無法直接對地球環境帶來影響,這是投資人在投資這類標的前,要先有的認知。

近年來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議題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永續投資也逐漸蔚為一股風潮,愈來愈多基金公司發行以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為策略主軸的基金產品,而這類產品也廣受投資大眾的歡迎,永續類基金不論是在資金流入的金額,抑或是管理規模上都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不過,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指出,美國永續基金2022年第1季的資金流入額已經連續4季減少,顯示這類產品似乎也開始遇到了發展上的瓶頸。

根據晨星(Morningstar)最新發布的統計,美國永續基金在2022年第1季的資金淨流入僅有106億美元,較2021年第4季大幅減少了26%,甚至淨流入金額還不到2021年第1季創下的歷史新高紀錄220億美元的一半。此外,整體永續類基金的管理規模也下降4%至3,430億美元,是近2年來首次出現萎縮的局面。

不過,美國整體基金市場在高通膨、俄烏戰爭,以及央行升息走勢確立的影響下,2022年第1季資金淨流入的下降幅度高達65%,整體管理規模也減少6%。兩相比較下,相對於其他類型的基金,永續類基金似乎仍擁有較佳的需求穩定度(詳見圖1)。

回到永續類基金來看,需求的減緩同時影響了主動型與被動型產品,但對於後者的影響似乎更為顯著。通常永續類基金每一季的流入金額當中,約有2/3都會流向被動型產品。但2022年第1季,被動型永續基金的資金流入額減少至57億美元,主動型永續基金的淨流入來到48億美元,主動、被動型產品的比例來到接近1:1。

此外,如果以股票型、債券型來看,則又是另外一種不同的發展。儘管股票型永續基金的需求在過去幾季持續下滑,但債券型永續基金2022年第1季的資金淨流入反而創下32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較3年前成長超過3倍。同時,債券型永續基金的數量也從3年前的46檔增加至116檔,這代表對永續基金的投資人來說,現在已經有更多不同類型基金可供選擇,有助於建立一個涵蓋不同資產類別的永續類投資組合。

當永續類基金的需求成長速度出現減緩之際,另一種原意同樣都是為了幫助減緩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問題,但在產品型態上卻截然不同的金融商品,則在這2年有著快速的發展,那就是碳權投資。

目前碳權(Carbon Credit)交易市場大致可分為2種層級:一類由政府建立及管理的強制性碳權市場(Compliance Carbon Markets);另一類則是由民間自發性交易的自願性碳權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前者是由政府與主管機關針對公用事業與能源公司等被管制企業,訂定每年的碳排放額度,然後由市場參與者依據自身的碳排放需求從市場中買入或賣出碳權,藉此達到碳排放總量管制的目標;至於後者,則是將那些能夠降低碳排放的專案,包裝成可交易的碳補償權利,並在市場中提供給需要的企業,透過購買這一類碳權來中和其自身的碳排放量。

碳排放合約金額大增,顯示碳權市場成長顯著

不論是強制性或自願性,碳權市場在這幾年都呈現出顯著的成長。根據Refinitiv的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在全球範圍內被交易的碳排放合約金額已來到大約8,500億美元,較2020年大幅增加164%。不過,由於自願性碳權市場的交易,大部分都是透過店頭市場進行交易,在收集交易數據上有一定的難度,但光是全球最大的碳補償合約市場CBL在2021年便交易了4億美元的碳補償合約,可見其市場規模不容小覷。

雖然,碳權交易市場在設計架構上,原本就是以企業作為主要的市場參與者,但近年來,傳統金融體系的機構與人士也為了追求交易獲利而開始進入這個市場。單以北美地區為例,自2020年以來,已有6檔與碳權合約連結的ETF陸續問世。另外,截至2022年3月為止,已有40家投資公司與避險基金在加州碳權計畫中登記註冊,與2019年的16家相比,增加超過1倍。

然而,在碳權投資逐漸蔚為一股新的風潮之際,其中潛藏的風險也是投資人不能忽視的地方。在強制性碳權市場,最大的風險來源就是政治風險,因為這類市場都是由政府機構所創立及管理,其目的在於為碳排放創造市場價值,然後讓被管制的特定企業自行評估碳排放的成本及是否符合經濟效益。也就是說,如果主事者在為了實現此目標的前提下,隨時有可能改變現行的市場規則,從而影響到碳權的價格。

除了政治風險外,其他傳統市場風險同樣也會影響碳權的每日交易價格,例如經濟活動的升溫勢必增加碳排放的需求,並帶動碳權價格的上漲;反之,則會導致需求的下降及碳權價格的回落。此外,就如同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加入,會提高商品價格與整體金融資產市場的相關性,同樣的現象預期也會發生在碳權交易市場。

最後必須提醒的是,碳權交易市場固然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道路上,扮演著一定的角色與功能,因為這套系統可以迫使特定被管制企業,重新思考其他選項來降低碳排放量,並且藉由資助碳補償方案來中和碳排放的影響。

然而,投資人在碳權市場進行的交易行為本身,本質上只是產生貨幣的收益或損失,無法直接對地球環境帶來影響,這是投資人在投資這類標的前,要先有的認知。再者,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幾年,碳權相關的投資標的也會愈來愈多,這類標的或許可以分散投資風險,但相對地或許波動幅度也會較大。

延伸閱讀
阻止全球暖化,減碳勢在必行》「淨零轉型」將帶來哪些衝擊?
永續投資的績效較差?一張圖公開真相:永續股票基金績效「勝出」傳統股票基金!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