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愈高代表經濟愈好、人們愈富裕嗎?一個簡短故事告訴你,為什麽高GDP未必帶來幸福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小明跟小華看到了一坨大便,小明跟小華打賭:「如果你把這坨大便吃掉,我就給你10萬元」。

小華想了一下,忍痛一咬牙就把大便吃了,小明傻眼地拿了10萬元給小華。小明恨自己大意失去了10萬元,小華也一邊為剛剛吃了大便而感到噁心。

走著走著,他們看到了另外一坨大便,這次小華就對小明說:「如果你把這坨大便吃掉,我就給你10萬元」。

掙扎了一會後,小明也把大便吃掉了,於是,小華把10萬元還給了小明。突然間,他們意識到了一件事情,他們各吃了一坨大便,但卻沒人賺到任何一毛錢。

接著呢,他們又意識到了一件事情,他們為了這2坨大便,就為GDP貢獻了20萬元。

1930年代,大蕭條嚴重破壞美國和歐洲的經濟,美國找了一位白俄羅斯經濟學家西門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請他設計一套會計制度,可以顯示美國每年生產的一切商品和服務的金錢價值。

於是,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概念被提了出來,也成為日後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基礎。

然而,GDP的瑕疵也被提了出來,GDP總計了貨幣化的經濟活動,但並不在乎這些活動是有用還是有害。你為了木材砍掉一座森林,GDP會上升,延長每日工時和延後退休年齡,GDP上升,如果環境汙染造成民眾就醫頻率上升,GDP增加。

GDP並不包含成本會計,它不看失去森林造成動物沒有棲地的損失,不看高工時和汙染對人身心的傷害。它不只遺漏壞事,也忽略了很多好事,因為它忽略了非貨幣化的經濟活動。你自己種食物給自己吃或送給朋友吃、打掃自己的房子、照顧小孩或年邁的父母,GDP一字不提,除非你付錢給別人叫他替你做這些事,他才會計算。

也就是說,大家都在拚命工作賺錢忙加班不回家,小孩請保母送補習班,父母請看護丟養老院,這樣子對GDP的貢獻最大。

不久後,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GDP成為了一種衡量國力的指標,各國政府也開始用GDP的成長來合理化不斷上升的軍事預算。漸漸地,世界各國都開始把GDP的成長率拿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情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