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活著的目的不是累積財富或見證反彈,而是把每一天活好活滿。
投資理財之於財務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小心不要對它過於依賴,靠本職工作創造財富更重要。看看四周財務自由的人,會發現沒有人是不努力工作,只靠投資理財達成的,倒是有不少人短暫從投資中賺到錢,卻很快因為各種不同原因失去。關於投資理財的迷思有幾點:
一般信念是錢能滾錢,卻忽略了前提是「成長」;沒有經濟、人口的成長,就沒有股票,債券的獲利。碰巧過去幾十年是人類歷史成長最快時期,如果沒趕上投資列車自然有「踏空」的遺憾,但你該聽過「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這句老話兼實話,而即使成長是必然,也不見得必然發生在我們的有生之年。
遠比靠別人更穩當的是靠自己,暢銷財經作家勒巴夫(Michael LeBoeuf)建議大家「主動投資自己,被動投資金錢」道理在此。不要羨慕理財成功的人,他們大都不是運氣好或技術佳,而是本身生財能力強,承受得起波動風險,獲利的機會自然比較高,即使失敗,還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東山再起。
上班族特別要小心市場大漲或大跌的時候,因為工作心情容易受影響。我的職業生涯有過2次難忘經驗,第1次是1990年台股首度上萬點的時候,全民瘋炒股票,「菜籃族」就是當時發明的名詞,記得那時生活四周有許多上班族無心工作,有些人還因為薪水比不上投資收入,乾脆辭職專心理財。
第2次是2000年網路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股市大跌,許多人的積蓄在短時間內被腰斬,因而難以專心工作,有些甚至就此離職,那次情況雖和上述完全相反,引發的效應卻完全一致。至於2008年雷曼兄弟那波,因為我已經退出江湖所以感受不深,但相信造成的震撼必定不小。
我在上述第1波沒買股票,因為積蓄拿去投資鴻源(不要問我結局),第2波災情更慘,但2次都活過來,如今回看,主要是因為雖然一時輸了投資,卻沒有輸掉更可靠的長期飯票:自己!不管在那些波動中賺錢或賠錢(多數賠錢),最大輸家必定是因為心浮氣躁,因而賠上本職工作的人。
類似時機還會不會出現?保證會!發生時通常有幾個徵兆,除了明顯的市場大漲或大跌之外,各種理財信息大熱,理財書籍大賣,四周同事親友大談理財,個人金錢焦慮感大增等,這時請務必小心,雖說危機就是轉機,腦袋發燒機會也可能變成災難,到時原先信賴的專家達人早已不知去向。
除了將投資金錢和投資自己本末倒置之外,關於投資理財更大的一個迷思是:不清楚理財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相信多數人會說財務自由,可以,那再請問財務自由以後要做什麼?如果回答是:「還沒想好,先賺錢再說,有錢還怕沒目的嗎?」抱歉,這樣的回答不及格。
金錢是生活要素之一,其他要素還包括家庭、健康、心靈、職志等,任何財務規畫都必須和這些一起考量,否則就會因為目標不明確而難以成功,即使短暫獲利也很容易失去。中樂透的人通常沒有好下場,正因為財富來得太快,不知如何運用金錢的結果,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曾有美國商學院針對1,000多名學生做調查,其中超過8成打算先賺錢再去想人生目標,只有不到2成有很清楚的未來生活藍圖。20年後再追踪,發現1,000多人中有100多人成為富翁,其中只有1個屬於前者,其他全是早有計畫的人。這個調查說明,理財不只看技術,整體「財商」不高的人理財技術再好也沒用,不如不理財。
要FIRE就要理財,但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靠自己創造。生活在這個「大躍進」時代,分享成長紅利是我們的運氣也是權利,但環境說變就變,即使歷史證明所有下跌終會反彈,但人生有限,活著的目的不是累積財富或見證反彈,而是把每一天活好活滿,為此,投資理財有必要也有缺陷,是一帖需要小心服用的良藥。
書籍簡介_老黑的FIRE生活實踐:財務自由,實現自我不是夢
作者:田臨斌(老黑)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11/17
作者簡介_田臨斌(老黑)
1960年生於台北,任職殼牌石油22年,曾任該公司在台CEO、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等職。45歲事業頂峰之際,放下工作,移居南台灣,積極經營退休樂活人生。
離開職場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每週1次在愛河邊以吉他彈唱英文老歌,並和另一半攜手從事大量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且將旅行經歷及生活體驗和讀者朋友分享。
◎著有《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懶人大旅行》等書。
◎臉書粉絲專頁:老黑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