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達到財富自由嗎?3方法打造「賺錢機制」 ,讓你有錢又有閒

「小編愛投資線上讀書會」是由《Smart智富》所經營的線上讀書會社團,提供各種與理財相關的書籍心得分享。

咪編最近在看《為什麼他「有錢」又「有閒」》時,腦中一直出現《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這本書啊!或許,是因為兩本書都在強調,只要創造一種「賺錢機制」,就會有源源不絕的金錢流進口袋。

然而2本書對於「賺錢機制」的定義,卻略有不同:《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強調的是,創造「金錢→興趣→工作→金錢(比之前多)→興趣→工作…」的循環。而《為什麼他「有錢」又「有閒」》則主要是建立在,「減少支出、增加收入和構築資產」這3個方法上面。下面,咪編就來一一解釋這3個方法:

一、減少支出
該如何減少支出呢?很簡單,你必須「在花錢前先思考效益」。

作者認為,財務自由人絕對不會被金錢束縛,因為他們選擇事務的基準,不是「金錢」。那財務自由人的思考基準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這件事情,對自己是否有效益、是否有價值?身邊的人會開心嗎?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嗎?

只要是有效益的錢,不管是多少都願意花;但如果是沒效益的錢,即使是1元也不出。因此,只要在花錢時,多想一想這筆錢對自己的價值,就能有效減少支出。

二、增加收入
收入又可分為主動收入和被動收入2種:

1.主動收入:像是薪水、不動產買賣、股票買賣、賣東西獲得的錢等,這種「將時間換成金錢的一時收入」,就是主動收入。
2.被動收入:像是董事酬勞、股票配息、不動產的租金收入等,這類「先付出時間,之後可以持續獲得金錢」的收入,就稱為被動收入。

作者強調,如果想要成為財務自由人,就要多多增加自己的被動收入。至於該如何增加被動收入呢?有看過《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的人都知道,想要得到財富自由,就必須往B象限(企業家)和I象限(投資家)靠攏。

看到這裡,相信許多人都和咪編一樣,會先入為主地認為,當企業家太難,故將目標鎖定在I象限,也就是投資家身上。然而作者卻不這麼看,他認為大家一開始應該要先以B象限,也就是以企業家為目標。接著,再利用從中獲得的收入,使B與I相輔相成的前進,這是最現實的方法。

為什麼作者會這麼說呢?這就必須結合下面第三點「構築資產」來一起說明。

三、構築資產
在繼續說明以前,先來定義什麼是「資產」。作者認為,資產可分為3種:
1.個人能力資產:個人的經驗或技能等。
2.社會資產:職稱或是人脈等。
3.金融資產:可以生錢的東西,例如股票、不動產或事業等。

作者強調,許多人都知道要構築資產,但可惜的是,大家卻把前後順序弄反了。他認為,大家應該最先重視「個人能力資產」、其次為「社會資產」,最後才是「金融資產」。他甚至提出,如果手邊沒有3,000萬日圓(約新台幣826萬元),就別從金融資產下手。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作者認為,即使你繼續待在E象限(受雇者),但只要你先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夠吸引到一群優秀的人當朋友。當優秀的朋友聚集在身邊以後,大家在閒聊時,就會談到許多金融資產的話題,投資的機會也會大幅增加。此時,你就能夠利用自身的能力判斷,這些投資機會是否能為自己帶來益處,進而增進自己的財富。

或者,你也可以從B象限成為企業家下手。你可以從身邊尋找一群比自己優秀的人才來建立團隊,如此一來,你就能夠藉助他人的力量,完成超越自己框架的大事業。等到公司營運上軌道之後,就能夠將資金拿去投資,這也是作者認為效率最好的成功方法。

然而,無論你是想要繼續待在E象限,或是想轉往B象限邁進,作者在書中呼籲,大家應該要停止浪費時間,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投資自己。當你成為很能賺錢的人之後,你的收入會遠比你投資自己的金額還高。

這也讓咪編想到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經說過的,「人生中沒有任何一項投資會比『投資自己』更划算......智慧是唯一他人無法搶走的財富,不會被偷走也不會被課稅,完完全全屬於自己。」也就是說,投資自己其實是一項穩賺不賠的生意啊。

因此,如果你至今還沒掌握一套致富的方法,記得要先琢磨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能賺錢的人。當然,也別吝嗇花錢學習,如果覺得把錢拿去買書、上課是種浪費,而對學習錙銖必較,只會讓你浪費更多時間。而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啊!提醒大家切莫因小失大!

以上,就是咪編針對《為什麼他「有錢」又「有閒」》這本書的感想,有興趣的人可以把書找來看看喔!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小編愛投資線上讀書會

延伸閱讀
「和錢溝通,財富才會流進來!」想變有錢,先看看這些心靈法則
從金錢科學家的7個問題,看看你現在是否擁有「富人思維」?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