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健食品?藥品?注意醫療必要性

實支實付醫療險會給付醫療之外的保健食品嗎?領藥前要注意這一點

 實支實付醫療險會給付醫療之外的保健食品嗎?領藥前要注意這一點

您是不是也聽過某個朋友說,就醫治療某個症狀時還請醫生多開一些不同的保健食品回家。以正值少壯的邱先生為例,因意外不慎摔斷腿,經住院診治後,又向醫生訴說這兩天消化不良,於是醫生便建議邱先生可以服用一些益生菌,有助於腸胃道的調整。出院在即的邱先生,心想既然有實支實付醫療險,何不購買6個月份的益生菌併入此次治療的整體開支!沒想到出院後申請理賠,保險公司拒絕全額理賠這筆6個月份的益生菌費用,邱先生才了解這樣的醫療行為不屬於給付範圍。

「台大癌醫中心」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陳尹愷表示,各種病症都有其標準的治療程序,益生菌也不例外!陳醫師以大部分民眾都經歷過的鼻炎為例;如果看到有「黃綠色」的鼻涕,通常就代表有細菌感染,標準治療就會使用「抗生素」進行殺菌。這時候,抗生素這種藥物就有其「必要性」!

以常見的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來說,理賠基本條件就是需確認「醫療是否具有必要性」。簡單來說,判斷它是不是符合標準治療,即其所使用的「藥品」與其患上的「病症」在治癒上是否有絕對關聯,以邱先生的例子來說,他因為骨折而住院,卻自費大量購買了與其與骨折治癒相關性很低的益生菌,自然不屬於理賠範圍。

那麼,所有的益生菌都沒有必要性嗎?其實也不然,台灣的益生菌大致可劃分為「保健食品」或是「藥品」2類,前者在一般藥局購買,後者則是需醫生開立處方籤才能獲取。

以妙利散為例,它雖然是益生菌,但屬於醫生開立的處方。目前多用於幼童輕度腹瀉的情況,以降低幼童面對「其他」藥物劑量的風險,其位階就會更趨近於「藥品」,若真的有醫療上的必要性而在醫師指示下自費領取,較符合理賠範圍。若只是單純日常服用調整腸胃,那就只能認定為「保健食品」。

另外,也有其他類似益生菌重建菌叢的醫療方式,叫做「微菌叢植入術」,是一種相當新穎的標準治療方式,主要運用於反覆嚴重腹瀉的「梭狀桿菌」,台灣目前尚在臨床階段。陳尹愷醫師表示,傳統的骨髓移植會引起腸胃排斥,導致腹瀉,但運用高劑量類固醇、特定免疫抑制劑等進行治療,又有較高的副作用,未來,「微菌叢植入術」若試驗真的有療效,且符合衛福部程序,也有可能成為嚴重反覆腹瀉的標準治療程序。

陳醫師提醒,其實無論全民健保或是商業保險,均是集結眾人的力量去幫助需要的人,若在醫療上抱持著省錢小確幸的心態,往往會排擠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因為醫療資源有限,需要大家共同珍惜,不濫用才能更為長久。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