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近來網路上流傳一則悲傷的故事,一位從南部來北部打拚的年輕人,因為家裡長輩的要求必須買房的壓力,最後買了一間1500萬元的房子,但實在撐不住沉重的房貸壓力,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1500萬房子的房貸要多少錢?假設銀行貸款是房價的8成,1200萬元,房貸利率以1.6%計算(108年2月五大行庫平均房貸利率為1.64%),就算把房貸償還期拉長到30年,每個月還是要繳41,993元,如果依照每月房貸金額不可以超過月收入35%的安全界線計算,購屋者的月薪,最好要到新台幣12萬元。
但上述案例中,這位購屋者月薪4萬多,加上加班、年終等其他收入,每個月收入約5.5萬,等於他需要把月收入76%都花在房貸上,食衣住行育樂的其他消費,只能壓縮在1.3萬元內解決,這還沒規劃到如何儲蓄自己未來的養老金或應急金。更糟糕的是,如果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收入,可能在房貸還清前的未來30年內,都必須要這樣咬牙苦撐,這種一個人都快活不下去的經濟狀況,還有可能會有結婚生子的想法嗎?
為什麼長輩那麼喜歡要求年輕人要買房?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兩代身處不一樣的購屋大環境中,現齡5、60歲以上的長輩,當他們在2、30歲結婚生子考慮買房時,面臨的是房價雖然穩定上漲,但平均月薪漲幅更高的臺灣經濟起飛黃金年代。
換句話說,他們只要購屋的第一年能夠咬緊牙關撐過去,隨著薪資穩定上漲,購屋的經濟壓力將逐漸下降;然而現在年輕人,面對北部都會區房價早已翻倍,但薪資卻停滯20年的經濟背景,加上現階段似乎也看不見趨勢改善的徵兆,如果把過去長輩「買房等於成家」的觀念套用在當下,年輕人通常必須承擔非常重的房貸壓力,而且這樣的壓力會持續超過20年,等到解脫時,自己可能也已經5、60歲了,整個人生的黃金時段,充斥著捉襟見肘的生活記憶,這樣的一生不可能美麗,很可能也不快樂。
所以我對買屋自住的原則一直沒變,第一個是要買一棟家庭能負荷的房子,具體的經濟安全界線,包括不使用寬限期、每月房貸不超過每月收入的35%,以及付完自備款、裝潢、家具等購屋費用後,家庭還要至少有可以支應半年開銷的應急預備金;第二則是不要過度遷就預算,犧牲自己跟家庭成員的居住需求,例如為了一定要買房,結果必須住到每天通勤1.5小時以上的區域,或是明知道物件有很多不符需求的地方,卻仍決定購買;換句話說,購屋自住絕對是因為自己跟家庭買得起,符合多數的居住需求,而不是因為朋友長輩說不買房就等於遊戲人生,或是單純為了解開有房子這個成就。
情緒往往是造成人生負面效應的主要殺手,而經濟壓力常是家庭成員負面情緒的起因,所以在購屋這件事上,千萬不要再有忍一時風平浪靜,牙一咬萬事OK的阿Q想法,因為一忍很可能就忍到兩鬢斑白,以及面臨連病都不敢生的拮据生活;買房自住是為了讓自己跟家人過的更好,而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或長輩對你的期望,那麼想要有房子,那就請鼓吹買房的人自己去買!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黃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