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對於是否持有債券,我也和柏格有同樣看法,我認為債券在「個人」投資組合內,最適比率是「零」。
有些人認為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債券可以提高報酬率,這種「股債平衡」的策略,聽起來的確很迷人。但請讓我用其他角度來談「股債平衡」。
舉個例子來看:「利用「低買高賣」的策略,將手上資產配置50%現金、50%股市。等股市漲1倍之後,賣出25%、改持現金;等股市跌50%之後,再將現金拿去買股票,反覆操作,迅速致富。」請問你相信這個說法嗎?如果你不相信,為何把「現金」改成「債券」,這個理論就成立?
其實我對債券本身並無意見,但是我對「平衡」是有疑慮的,因為要讓股債兩者「平衡」,跟猜市場有何不同,而且其難度更高,原本只要猜股市,現在連債市也要猜。
即使「股」、「債」走向不一樣,但兩者時間差可能高達數季或超過1年,很難掌握進行股債平衡的時間點,又或者你轉成債券後,股市真的下跌了,但只跌3%後立即反彈5%,此時你又必須賣掉債券重回股市追高,猜來猜去,效果卻未必會比較好。
再讓我用另一個角度說明。學過生命週期與資產配置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的「整體財富」(total wealth)等於「財務資本(financial capital)+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財務資本,就是工作賺到的錢、孳息、資本利得的累積;人力資本,就是一個人一輩子付出勞務可賺到的錢。
為了計算方便,假設日常生活費用已經由財務資本的增值支付了。想像一個26歲的年輕人,不靠爸,剛出社會工作,口袋空空,「財務資本」為0元;若他1年可以賺36萬元,一直工作到65歲退休,每年加薪3%,工作40年可賺2,714萬4,000元,這就是他的「人力資本」。
隨著時間推移,當年輕人35歲時,財務資本為412萬7,000元、人力資本為2,301萬7,000元(=2,714萬4,000元-412萬7,000元)......,65歲時,財務資本為2,714萬4,000元、人力資本為0元(=2,714萬4,000元-2,714萬4,000元)(詳見表1)。
「人力資本」的現金流變化,讓你想到什麼?像不像一檔結構特殊的債券?沒錯,人,本身就是一檔質量最好的債券。
在年輕人變成55歲時,即使將所有的財務資本投入股市,「人力資本」這檔「債券」還占了整個投資組合的37%(=1,001萬7,000元/2,714萬4,000元×100%),這還是將所賺的錢全部存下的結果;若是將財務資本的一半,也就是856萬3,500元(=1,712萬7,000元/2)拿去支付生活所需,則整體財富只剩下1,858萬500元(=2,714萬4,000元-856萬3,500元),此時債券比率高達54%。所以,到這個階段,其實還不需要考慮債券。
到了65歲,財務資本為2,714萬4,000元,人力資本已經為0元。到了這個階段,才是你真的要考慮該買股或買債的時候。換一個說法:該如何做「資產配置」?
主張年老時債券比率應該要比較高的人,是認為這個階段會有一些醫療上的支出,所以應該保守以對。不過我認為,這個階段其實不適合用「比率」,而應該用「絕對數字」。
醫療或一般生活消費,並不是以資產規模計價,若以65歲、財務資本2,714萬4,000元為例,就算定存500萬元,可投資金額也超過80%(=(2,714萬4,000元-500萬元)/2,714萬4,000元×100%)。
在這樣的架構下,不管位處生命週期中的哪個階段,都不適合配置大量的債券,更不用說投資債券本身也有相當的風險。況且,債券分析所需的技術,比起股票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理解的。
那麼,除了投資股票以外,就不應該進行其他資產配置了嗎?其實與投資債券、ETF相比,「人力資本」是最大,卻最容易被忽略的資產。這項資產只要運用得當,報酬就會相當驚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