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投資年化報酬率達23%!雷浩斯:善用市場心理,打破2個操作迷思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豐泰(9910)、大立光(3008)、台積電(2330)這3家公司的賣出策略,最大的差異就是本益比高點的不同,前兩者可以在本益比接近25~30倍賣出,但是台積電規模太巨大,鮮少有本益比接近20倍的情況發生,所以要在歷史本益比高點賣出。

這3家公司的規模差別在哪?很多人看規模很喜歡用股本來看,不過我通常不看股本大小,我比較重視資產規模和獲利的額度,以2018年的財報來看,這3家公司的規模如下:

◎豐泰:總資產約342億元,年度稅後淨利約52億6,200萬元。
◎大立光:總資產1,326億元,年度稅後淨利約244億元。
◎台積電:總資產約2兆901億元,年度稅後淨利約3,511億元。

股本大小會影響EPS(每股盈餘)和股價高低,如果兩家公司內在價值成長的速度差不多,那麼股本小的比較容易上漲,所以賣出本益比可以設定高一點。

從表1可以看到台積電的股本高達2,593億元,所以它的稅後淨利雖然最多,但是EPS不是最高。我們用這3家具差異的公司來做3種買進策略的代表案例,是要說明你的操作策略不可像機械一樣僵化(例如堅持在某個固定本益比賣出),而是要針對標的的不同做出靈活的調整。

操作迷思1》有量才會上漲?
解答:好股長抱,成交量必然不高

請注意,絕大多數的內在價值成長股,每日成交量很可能相對低(但不代表成交量低就是內在價值成長股);因為這些公司想找的是長期持有的股東,既然是長期持有,買賣次數就會相對少。如果股東最少持有1年,那麼1年只買賣1次,成交量肯定很低。大眾市場厭惡成交量低的股票、喜歡成交量熱烈的股票,美其名是「有量才會上漲」;但是這些熱中買賣的股東不會長期持有,只會造成股價大幅波動,對於穩定股價價值沒有幫助。

如果一家公司的老闆喜歡股票的成交量熱絡,他肯定不會善待股東,因為走了一批舊股東,還會來一批新的股東,對老闆來說股東就只是一群陌生臉孔;而不會善待股東的老闆,必定不會好好經營公司。

重視成交量是一種迷思,真正合理的股價既非多數人決定,也非少數人決定,最終是由內在價值決定;只要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持續成長,獲利持續提升,股價就會上揚,這段時間的成交量根本不是重點。

操作迷思2》獲利下滑代表競爭優勢不再?
解答:再好的公司也會偶爾有EPS下滑狀況

再來要知道的是,即使是最好的公司,也有可能有某幾年EPS下滑,如同豐泰2016~2017年的EPS表現,還有大立光在2016年和2018年的表現一樣,這種獲利微幅下滑是一定會發生的。只要公司整體符合本書的研究,而且競爭優勢仍然持續,那麼一時獲利降低根本不用擔憂。

一般投資人會對獲利下滑反應過度,因此造成股價急速下挫,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邊際。而真正了解公司價值的投資人應該要善用市場心理,在大眾沒發現這些好公司之前的相對低點買入,當大眾熱烈買進時的相對高點反向操作賣出,就能從中得到足夠的投資報酬率。

關於等待買點,巴菲特經常說一個比喻:「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寫了一本書叫做《擊球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裡面有一張圖片,是他把打擊區劃分為77個棒球大小的格子,然後等球落入『最佳』的擊球點才揮棒。因為去打那些落入『最差』擊球點的地方,打擊率會大幅下降。投資的訣竅就是站在場上觀察,等待那個在你最佳擊球點的球,如果別人說你快揮棒啊?別理他們!」

善用市場心理,牢記投資人「對上漲反應不足,下跌反應過度」,以及「77格打擊點」的比喻,你的擊球率就會大幅提升。

除了市場心理之外,下一篇文章還有一些投資備忘錄要提醒大家,這也是我經常提醒自己,避免遺漏的重要事項。(本文摘自《雷浩斯教你破解巴菲特護城河選股祕密》第4篇)

博客來購買連結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