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斂型老闆是成長股的代名詞,價值投資達人雷浩斯:台股這7個老闆很具代表性!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我在股票市場常常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當營運普通、甚至開始轉差,但具有知名度的公司股價下跌時,市場上人人會喊便宜買進;而真正良好、卻低調的公司股價下跌,人人都說它開始轉差,鮮少有人買入。

心理誤差產生的安全邊際,成逢低進場時機
原因在於,當一家糟糕的公司股價下跌得很慘,但管理階層出來發表一些宣言之後(通常是有魅力的外向型領導者),投資人紛紛會以撿便宜的心態去買入股票,因為管理階層出來信心喊話,所以投資人也開始有信心了。但事實上該公司未來營運仍然很差,而大多數人以為撿到便宜,實際卻是買到差勁的公司。

反之,一些好公司股價下跌,但基本面並沒有大幅度地轉差,投資人卻往往不敢低檔承接這些公司;理由是他們認為天底下沒有永遠好的公司,未來這些公司會變差,加上老闆沒出來喊話,一般投資人就沒有買入的信心。

但如果公司老闆是內斂型經營者,對投資人喊話本來就不是他們會做的事情,他們習慣默默把事情做好,認為只要用營運的成績單來證明自己即可,實在沒必要喊話。所以價值投資者就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用反市場心理的方式來買入好公司。

這幾年的投資經驗還讓我發現了一個人性上的特點:大多數的人會傾向瞧不起低調的人,他們認為低調的人往往是沒實力的人。所以低調的老闆,就產生了被市場低估的情況發生,這是一種「心理偏誤產生的安全邊際」,這種人性上的弱點,讓真正的好公司在低檔沒人會去買,也讓具備洞察力的價值投資人,得到切入好股票的適當機會。

我們談了這樣多,對於初探質化分析的價值投資者來說,似乎是難以入手執行。我的建議是大量閱讀《商業周刊》和財經報章雜誌,藉此累積各種知識和資訊。

低調、惜字如金,為內斂型老闆代名詞
也許有人會說:「報章雜誌的報導都經過美化。」的確,很多採訪都有這種情況發生。但是我發現內斂型老闆的報導有兩個特徵:第1,他們的報導數量相對少,這是因為他們的本質就是低調的人;第2,是我發現這些內斂型老闆的報導通常含金量非常豐富,值得一看再看。相反的,那些美化後的報導,通常不具備含金量。

為什麼呢?因為內斂型老闆通常準備充分,審慎的接受每一次的採訪,所以讀者也會因此有收穫。即使會有人認為他們被報導的時候就是高峰期,開始看壞他們的未來股價,但是這些老闆往往默默地累積實力;即使股價一時下跌,隨著時間過去,往往在他人不知不覺下,營運狀況與股價再創另一個高峰。

質化分析本來就是一種判讀資訊的技術,這種技術是為了幫助你在海量資料中識別出有用的資訊。其中有一種簡單的竅門,是找出採訪記者對老闆性格上的描述,把這些描述當成關鍵字,能讓你快速過濾識別。

通常內斂型老闆的關鍵字有:「低調」、「惜字如金」、「不愛受訪」、「喜愛閱讀」、「深思熟慮」、「審慎」、「具備策略」⋯⋯等,為了讓讀者能夠自行練習,以下是我抓出來的符合上述關鍵字的台股公司經營者:

◎惜字如金: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儒鴻董事長洪鎮海。
◎審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可成董事長洪水樹、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
◎重視數字: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豐泰創辦人王秋雄、儒鴻董事長洪鎮海、川湖總經理林淑珍。
◎做好準備: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儒鴻董事長洪鎮海、豐泰創辦人王秋雄、川湖總經理林淑珍。

讀者可以找出這些老闆過去的採訪,逐一比對這些人格特質的關鍵字,多練習幾次就能看出來了;你甚至可以在生活中練習,看你周圍有哪些人是內斂型人物。如果你想更了解內斂型人物,前文提到的《內向者的優勢》(Leise Menschen)是一本必備讀物。

我們要尋找的內在價值成長股,就是具備優越成長力的公司。內斂型老闆能做好規畫,讓公司能穩定成長;但僅憑一人之力,無法成就長久的優秀公司,同時要有強大的營運團隊和優良的勞資關係。因此,公司領導人除了最好是內斂型經營者,他還必須是個給予者(Giver),這也是我們下一篇文章要探討的主題。(本文摘自《雷浩斯教你破解巴菲特護城河選股祕密》第2章)

博客來購買連結

延伸閱讀
熟練質化分析基本功 挖出內在價值成長股
用3概念篩出貨真價實成長股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