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元件明明還缺貨,國巨股價卻腰斬不復返?倒底利多還利空,投資人別急定論

四年級後段班,畢業自台大商學系。退伍後,曾在《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擔任行銷企劃,然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44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並靠著一檔股票養活一家七口。53歲,將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一書,成為作家。4年內總共出了8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旅遊」和「勵志」等多重面向。最新的著作是2017年2月出版的《只買4支股,年賺18%》。

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

被動元件明明還缺貨,國巨股價卻腰斬不復返?倒底利多還利空,投資人別急定論

不是由利多利空來解釋股價,而是由股價來解釋利多利空。很多人倒果為因,就很容易在股票投資中虧錢。

很多投資人一看到媒體報導了某一家公司的利多消息,就判斷股價將要大漲,然後立刻搶買這檔股票。不過,股價表現常常正好相反,大家就覺得奇怪,為什麼利多不漲呢?後來才恍然大悟,這叫「利多出盡」。反之,媒體出現利空消息,先前買進股票的投資人趕快停損,甚至可能賣在最低點,結果股價不跌反漲,這時才知道這叫「利空出盡」。

這件事給投資人最大的教訓,就是千萬不能看媒體來買賣股票。當所有人都知道 同一件事,為何你就認為自己會賺錢,而別人就會賠錢?「消息」(information)和「情報」(intelligence)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大家都知道,後者是少數人才知道,也就是那句股市名言「千線萬線,不如一條內線」中的「內線」。

負責任的媒體當然要多方查證,才能確定利多消息的正確性,但一定經過了很多時間,而且早就是第三、四手消息了。那些很早以前就知道消息的人已經默默進場了,所以利多見諸媒體的時候,股價早就上漲一大段。現在才知道的廣大投資人進場,難道不是給那些早已買進的人最佳的出場機會嗎?等股價不漲反跌時,廣大投資人只好默默承受「利多出盡」的苦果。有時候,甚至會有不肖記者勾結主力作手,先買好買滿之後,才讓消息見諸媒體,這時散戶就成了盤中飧、俎上肉。

國巨(2327)利多不斷,股價卻腰斬,則是一個全新的案例。以往利多出盡時,公司營收獲利也跟著衰退,但國巨並沒有,明明被動元件仍在缺貨,明明獲利可觀,上半年每股盈餘三十五.八五元,但居然就從今年七月最高價一千三百一十元之後,一路溜滑梯迄今。或許可以歸因於政府基金、投信、自營商都紛紛在高檔獲利了結,以及董事長陳泰銘口中所稱「前妻」的鉅額轉讓,才造成投資人的信心盡失。不只國巨如此,所有被動元件族群,無一能倖免,散戶投資人當然更是哀鴻遍野。

這個案例再次印證了「股價會說話」這句股市名言,因此投資人不該過早判斷消息對股價的影響,而該等到股價真正反映時,才能由股價來解釋究竟是利多,還是利空。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1622期」,原文:股價是利多利空的終極解釋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