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午後,朋友約我見面喝咖啡,這是他難得的清閒,我欣然赴約。
為讓生病的家人有最佳的心理狀態,寧願累癱也不願向外求助
他45歲,大公司小主管,男人最好的年紀。一個女兒讀高中,一個兒子念國中。夫妻兩人一人分配一個,兒女叛逆期沒有讓他頭痛。
但有些事他堅持不分配,他要攬下「照顧中風父親」的責任。
我知道他是基督徒,聖經上的話說:「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我也知道他是很傳統的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類似的觀念,對他而言是根深蒂固。
「你知道嗎?竹語,心理學家相信:心理因素會影響老年人患病和死亡的可能性。我爸沒生病前,我印象中他就是控制感很強的人,哪怕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他都要作主。在家裡,可以讓他有更好的心理狀態。我想,不只我爸,這似乎也說明了為何多數老人不願被陌生人照護,也拒絕住進安養院的原因。」
所以該為了照顧家人而放棄一切、犧牲一切?但是當家人逝去,還是要面對自己,繼續工作,繼續生活,繼續面對另一個不同的生命難題?
從這個角度切入,地方政府應該提供給擔任非正式照顧的家人,更多的資源,包括發給照顧津貼,或是提供更充裕的喘息服務。
「我也很清楚,我爸最後仍然需要機構照顧,如果走到那一步,那表示需要專業的細心、耐心和奉獻,坦白講,我知道我有時也不太可能做到......」
最令我震撼的,是朋友說他這樣照顧父親,是為了要給兒女榜樣。
他為中風的父親付出極大。他在工作上是盡心盡力,下班後仍繼續盡心盡力。他的犧牲很大,他沒有休閒活動,他的人生活動就是接送小孩。女兒在補習,他不放心,親自接送。兒子喜歡蒐集模型,他一個一個買......
即便如此,一些無法預期的狀況,和子女溝通不良,使他經常受挫而沮喪。
子女當然不可能看著爸爸的辛苦而無動於衷,但這個年紀的孩子,會說出什麼話?或忽然跟你說他想做什麼事?是你永遠都預想不到的。
我勸他:你長久處在高壓力生活之下,你的生理、心理、經濟負荷,身心健康一定已經受到影響;照顧者的自我照顧很重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你爸,才能雙贏!沒有身心健康的照顧者,就沒有好的照顧品質。
不要硬撐,也不要覺得罪惡感(我怎麼讓別人來照顧自己家人?),適度求助親友或社會資源,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絕對有必要。
他用他的方式,艱苦的過日子。誰來為他為緩解家庭照顧壓力及負荷?誰能給他短暫的休息?誰又能體會他需要什麼資源?幫他的家庭彈性運用時間?
和他一樣「三明治」族不在少數,他們用不到長照,長照也照顧不到他們。
長照編列170億,佔GDP 0.1%,韓國在2013年的長照支出占GDP 0.7%(請注意韓國老年人口比率與台灣相近),日本老年人口多,佔GDP 2.1%。在整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國家中,長照支出佔的平均值是GDP 1.7%。即便此編列預算加上政府預定的稅收(遺贈稅、菸稅),每年約只有400億元,和預估的1100億元落差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