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面對收益,會想規避風險;面對損失,則會傾向冒險
框架只是另一個現象:不可能形成框架理論。但是阿莫斯和丹尼爾卻花了許多時間精力找出此一現象的例子,來說明這種現象如何扭曲現實世界的決策。最有名的例子便是亞洲疾病問題(Asian Disease Problem)。
亞洲疾病問題其實是兩個問題,他們分別讓兩組人接受測試,這兩組人都不知道框架概念的影響力。第一組受試者的問題如下:
問題一:想像一場非比尋常的亞洲疾病即將爆發,預估將會有六百人死亡,美國政府正傾全力預防,並提出兩大方案對抗疾病。科學家估計每一方案的可能後果如下:
採行方案A,將可救活兩百人。
採行方案B,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可以救回六百人,但有三分之二的機率無人獲救。
你會選擇哪一個方案?
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方案A,確定能夠救活兩百人的性命。
現在,第二組人面臨的問題一樣,但必須從以下選項做出選擇:
採行方案C,將有四百人死亡。
採行方案D,有三分之一的機率無人死亡,但三分之二的機率六百人全數死亡。
改用上述方式來陳述兩個方案,絕大多數人選的是方案D。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但是給第一組受試者的問題,是以「利得」方式來陳述選項,受試者會選擇確定可以挽救兩百人的選項(也就是說有四百人會確定死亡,但受試者沒有這樣想)。至於給第二組受試者的問題,則改以「損失」的角度來陳述選項,受試者的選擇改變了,轉而選擇有可能讓所有人死亡的選項。
人們並非在不同事物之間做選擇,而是在不同的描述之間做選擇。經濟學家以及所有希望相信人類是理性的人,可以合理化或努力合理化趨避損失的行為。但是你要如何合理化?經濟學家認為答案是:只要去衡量人們希望從他們的選擇中得到什麼。但是,如果你想得到的,會隨著提供給你的選項所處的情境不同而改變,那麼又該如何衡量?「這是一個好玩的論點,這個論點在心理學界一點都不稀奇。」心理學家理查•尼斯貝特後來說:「我們當然會被決策選項的陳述方式所左右。」
在集體農場開完會之後,便回去美國,阿莫斯寫了一封信給保羅•斯洛維克。「大致來說,我得到非常正面的回應。」他寫道:「某種程度上,經濟學家認為我們是對的,但同時又不希望我們是對的。因為一旦我們提出的理論成功取代效用理論,將會給他們帶來一連串的問題。」
書籍簡介_橡皮擦計畫
橡皮擦計畫: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
原文書名: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
作者: 麥可.路易士
譯者: 吳凱琳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8/04/01
如果偏見可以抹除,人生會不會更美好?
作者簡介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
暢銷作家,著有《魔球》、《快閃大對決》、《大賣空》、《老千騙局》、《自食惡果》等經典作品。出生於紐奧良的他,先後就讀普林斯頓大學與倫敦政經學院,曾為《紐約時報雜誌》撰稿,擔任《新共和》雜誌資深編輯、英國《觀察家》週刊美國版編輯,目前與太太、孩子住在加州柏克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