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彼今天想和大家說說兩個家庭,兩個不一樣的故事。
魏先生,41歲,中風前的工作是竹科工程師。竹科工程師,曾經是科技新貴的代名詞,但長期責任制,也同樣是大家戲稱「爆肝」的別稱。
魏先生最忙碌的時候,24hr都得待命,產線有問題就得隨call隨到。剛畢業時,曾經有過最高紀錄是,一天睡不到4小時,就得再度回到工作崗位上。那天,他加班到凌晨2點,深夜裡打算開車回家,卻被經過巡邏的警衛發現他倒在停車場,緊急送醫後,才沒讓事情更嚴重。
39歲的忠明,自行開業建築師。建築業本來就操勞,為了獲得大案子,忠明常得加班趕稿,有時候整晚沒睡,就為了隔天早上開會能給客戶最滿意的設計圖。他的中風,基本上沒有前兆,就只是在結束報告後突然間胸痛、暈眩,若不是被開會的合夥人扶起,忠明差點就正面倒地了。
他們兩人年歲相當,在中風前也都是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人。兩人的孩子,都在我曾經任職的私立學校裡就讀。所以,我才有機會從他們的孩子口中得知他們父親的生病經歷,也才有機會結識他們。
壯年中風,一家之主倒下
以往想到中風都會聯想到上了年紀、體型肥胖者,時至今日,中風已經未必和老年、肥胖有關,而是和生活型態有關。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中風,對象就像是魏先生和忠明一樣,大多是一般上班族。因為工作時數長、生活作息紊亂、長時間以固定姿勢工作,加上重口味的外食,又少運動而導致。上述原因加在一起,會使一個人的身體長期處在發炎狀態,導致血管硬化可能性大增。
跟魏先生和忠明一樣,中風的人可能都正值壯年,在家庭上多扮演著經濟支撐者的角色。突如其來的中風,引發的失能與漫長復健,可能導致家中成員生活頓失依靠。也因為年紀尚輕,中風可能打擊了當事人曾有的夢想,或讓當事人一蹶不振。
先說說忠明吧,他的孩子每週固定時段找我談話。偶而,我也會和忠明電話聯繫,忠明不願意多提公司發展的現況。我只隱約從孩子身上得知,合夥人也支持忠明的復健,希望他復健後能夠回到公司繼續並肩作戰。但忠明對復健態度十分被動,只要看到自己沒辦法完成醫師開立的復健清單,或進步不如預期,就砸物品開罵。不論在家或公司,忠明也總是一不順心,就發脾氣。
孩子總是邊說邊掉淚,而我總是告訴他:「爸爸氣的不是你們,他氣的是自己......氣自己沒有辦法和以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