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數位支付落後中國?在VISA眼中,台灣是「資優生」...數位領航地位不遠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總覺得數位支付落後中國?在VISA眼中,台灣是「資優生」...數位領航地位不遠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台灣的數位支付普及率在2015年為19%、2016年是24.4%,2017年時已達到39.7%,行政院也提出2025年數位支付普及率達到九成的政策目標。

其實,從不久前「499之亂」不分老幼徹夜排隊申請的狀況來看,可以發現行動上網早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和水電衛生紙一樣成為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不論數位原民或數位移民,皆人手一支(或兩三支)手機,支付的方式也從現金轉移至信用卡,甚至是三大Pay(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上,政府更從善如流,以鼓勵裝機、減稅等等的政策,鼓勵民眾使用。

但你可曾想過,既然現金用得好好的,為什麼我們需要數位支付?這個故事,要從紙鈔的起源說起。

日本1873年發行的銀圓券|Photo Credit: PHGCOM CC BY-SA 3.0
圖片放大

現金的功能是讓一間機構為一張紙或一塊金屬提供保證,讓其他人將其作為價值交換的依據。話雖如此,早期包括日本、中國的所謂「銀元券」,都是由不同的部落或錢莊印製,每一張的規格和防偽方式都不一樣,直到後來「中央銀行」的概念出現,才逐漸統一了紙幣,有了同一套識別系統,不管在哪裡的人,都能知道手上這張鈔票的價值,是真鈔是假鈔。

而VISA的創辦人Dee Hock在1958年任職於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時打造出第一張信用卡「BankAmericard」後,也是抱持著同樣的概念,讓不分銀行卡別的塑膠卡皆有相同配置(例如卡號位置、晶片位置、安全號碼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的我們只要看到一張卡,就能知道它是信用卡,就可以信任它的消費。

消費者追求的 其實就是「安全」與「方便」

簡單來說,支付方式進步的核心目的,就是「安全性」與「方便性」,從不同城市使用不同貨幣,到只有跨國需要換匯,再到一張本地申請的卡片就能暢行全球,未來甚至連卡都不用,錢包的卡槽越來越薄,消費的認證越來越安全。

對VISA而言,數位支付在全球的發展有五個層次:

Cash Centric(現金中心)
Digitally Transitioning(數位轉移)
Digitally Maturing(數位成熟)
Digitally Advanced(數位先進)
Digital Leader(數位領航)

Visa's Cashless Cities Report報告中的「數位發展程度(Stages of Digital Maturity)」分為五個階段。

在這套分辨系統下,包括奈及利亞拉哥斯(Lagos)、菲律賓馬尼拉等城市,因為數位金融的基礎設施和用戶皆少,且未開戶的人多,都被分類在Cash Centric的城市,隨著網路設施、銀行用戶等等的條件提升,倫敦、雪梨、哥本哈根等城市,就被認定成為Digital Leader之地,而台北、東京、北京等亞洲城市,則被劃分於Digitally Maturing的區域,這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備,就只欠消費者習慣的這股東風。

將數位支付極致發展
可為世界創造「一整個中國」的經濟規模

基礎設施完善的城市,積極的讓消費者習慣數位的支付方式,缺乏建設的城市,則大力引入網通設備與銀行系統,這種政府大力推動電子支付的舉動,其實不只是為了讓民眾方便消費,根據VISA研究,城市或國家發展電子支付時投入的資金和消費刺激,可以直接帶動經濟發展,更可增加政府稅收。

如果將數位支付徹底的發揮,將能創造500萬個長期工作機會以及12兆美元的經濟動能————後者幾乎是整個中國經濟體的規模。VISA也設計了一個網站,使用者只要移動橫桿,就能看出自己的城市在數位支付充分發展之後,可以得到怎麼樣的經濟效益。

VISA對這樣的進程十分樂觀,因為隨著網路的普及,消費者容易自動自發的接觸各類數位支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商家裝設刷卡機、感應機等設備的意願自然高,VISA的工作,則更多是聚焦在整合消費者、商家以及政府部門的工作上。

「台灣的數位支付發展在亞洲其實十分領先」,VISA亞太區總裁Chris Clark於VISA亞太區支付安全高峰會中向關鍵評論網表示,和其他亞洲城市相比,台灣的基礎建設非常完備,過往十年在幾大東南亞國家中,發展速度也名列前茅。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
圖片放大

在未來,VISA也計畫將數位支付帶入夜市之類的現金支付場所,讓數位支付可以達到——甚至超越——傳統現金的便利與安全性,再將這套經驗轉移至小額捐款、超市等等的不同場景,逐步的擴大數位支付的使用情境。

在其中,交通支付的運用,即是一大潛力的發展關鍵。

不管去哪裡 一下飛機就能使用數位支付

每次選舉,總有候選人提出電子票證跨國使用的政見,台北市目前也積極和上海市政府協調,讓悠遊卡能夠在上海使用,免去當地購買電子票券的麻煩。

這樣的無國界交通支付願景,其實已經在英國的倫敦實現了。從2014年起,倫敦的交通系統(包括地鐵、公車與鐵路)全面接受感應式卡(Contactless)支付,換句話說,不論你來自什麼地方,只要手中的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有支援感應支付,幾乎就能直接在倫敦搭乘大眾運輸,不必額外購買卡片或票券。

時至今日,倫敦交通系統每月破億的旅程中,已經有一半以上使用感應支付。對倫敦的交通部門而言,越多人使用感應卡支付,就越能減輕一年約佔支出30%的票務管理壓力,最重要的是,當乘客搞丟自己的錢包,就不會損失卡裡面的儲值金額了。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VISA亞太區產品及數碼方案副總裁Robert Walls與關鍵評論網暢談VISA的交通願景
圖片放大

問到台北什麼時候也能夠用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支付交通費,VISA亞太區產品及數碼方案副總裁Robert Walls告訴關鍵評論網:「不是會不會做,而是什麼時候做」。目前VISA也積極布局亞太地區包括孟買、仰光、印度、吉隆坡等超過一百個大眾運輸營運組織接觸,其中約有30個已同意與VISA合作,共同架設感應支付的設施,雪梨更在今年啟動程式輕軌和渡輪上的感應支付,距離一卡在手暢遊世界的夢想,其實已經不遠。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