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上週受到川普宣布要對中國進行關稅,3月22日,道瓊指數大跌700點,緊接著隔天3/23,道瓊指數再度大跌425點,上週共跌了1414點,一週跌了5.6%,跌到去年11月以來的新低,創2016年1月以來最大單週跌幅。
有讀者朋友想問:
「今年二月那次不是跌比較猛嗎?而且單週有兩次大跌千點?」
如果投資者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到之前的大跌所創下的低點,是盤中的瞬間跌勢所產生的下引線,最後收上去很多。
而這次是實體的黑K往下收最低,交易上,你不能以「之前下引線所創下的低點當成是多頭短線的理由」。這樣的多頭架構不足以讓中長線投資者買進更多的部位。
前兩週發生美國打算對「鋼鐵、鋁」課進口關稅的事情後,後來美國開了小門「給了幾個國家豁免」,意思就是,這些國家都例外,沒有要真的課稅!(目前豁免的量已達進口鋼鐵的6成以上)就如同之前專欄文章提到的,我認為雷聲大雨點小的機會比較大。
而現在看來也確實如此。
貿易戰開打大家都要受害?
美國的蘋果(股票代號:AAPL)、波音(股票代號:BA)、英特爾(股票代號:INTC)和其他跨國公司,每年原本會從中國市場獲取巨額營收,但若貿易戰開打,勢必受到影響。
美國這個動作看起來是要處罰中國,結果反倒傷害了這些美國跨國企業。
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很難避免。
例如:
蘋果(股票代號:AAPL)2017年Q4從中國市場獲得了180億美元營收,佔總收入20%;
波音(股票代號:BA)2017年在中國市場營收近120億美元,佔總銷售額13%;
科技大廠英特爾(股票代號:INTC)與高通(股票代號:QCOM),如果中國與美國政府都是「認真在課稅」,後果自然不堪設想。
雖然川普以保護美國工人利益為藉口,但很多美國公司勢必將會因為貿易戰而遭受巨大損傷。(除非中國乖乖的都不動作?)
對於這些不穩定的因素,我們沒人能夠精準預測,我們所能做的依舊是針對美國的績優股公司去做分析,並且利用這次的利空因素,進場去作布局,如果能夠趁這次回檔,買到理想的好公司,反而能避掉追高的風險。
品牌與獲利的資優生--巴老持續加碼
上個月,巴菲特再次公布了「給股東的信」,同時也公布了持股名單。其中只有一檔科技股--蘋果(股票代號:AAPL)。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以前對科技股敬而遠之,倒不是科技股不好,而是他不懂。不過從2012年開始,巴菲特大舉買入IBM,一舉扭轉了他給世人「排斥科技股」的觀感。
當初他認為IBM有些業務相當具有競爭力。之後,更陸續買入蘋果,直到現在變成其核心持股。
如果有持續關注巴菲特動態的朋友就知道,在IBM上,巴菲特承認看走眼,大舉砍倉IBM持股;蘋果(股票代號:AAPL)卻是越買越多。蘋果為什麼吸引了巴菲特的資金?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巴菲特對IBM的停損及對蘋果的加碼,是個非常正確的決定,這一年兩者的股價績效足以證明。
我們都知道,智慧型手機的趨勢早已趨緩,
蘋果再也無法重現以往「三年漲三倍」的霸氣。
但是,二月大盤重挫時,蘋果雖然也大幅拉回,卻很快的領先大盤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蘋果的營收和淨利相當的穩定。
從上圖可以看到,蘋果的營業利潤(Operating income)雖然比不上2015年的高峰,但與2016及2014年相比,2017年的營業利潤依然持續創高。
為什麼2015年的數字會這麼優秀呢?
因為蘋果在2014年10月首次推出大螢幕手機-iPhone 6 Plus。
雖然當時飽受資深蘋果粉絲批評,但卻補足了iPhone產品線中的缺角,讓那些「想用蘋果手機、卻苦於螢幕太小只好用Android」的族群有了選擇。因此那年的利潤特別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