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計畫老是泡湯?不用研究財報、新聞,矇著眼睛買這個「生錢工具」就能賺錢

作者擁有國際理財規劃認證CFP證照,是專職的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客戶理財規劃顧問諮詢服務,公益/私益信託設立諮詢,及在企業推廣EAP員工協助方案:員工理財教育與諮詢。接受企業、團體預約退休規劃或理財投資相關課程講師,員工理財規劃諮詢,或個人/家庭理財規劃諮詢,聯絡信箱:jose.b123@gmail.com
網站:https://ifacfp.com/
Facebook粉絲頁:Happy Goal 樂活理財粉絲團 

解方:

事先做好個人與家庭財務預算,把每月及年度的收入,按照比例分配收入的一定比例(例如10%~20%),撥入投資儲蓄帳戶。再來是分配有多少比例可以用來做旅遊、花費等等用途,這些錢只要不超出預算金額,都可以盡量花用。投資儲蓄帳戶內的錢,就固定做投資,不要挪用裡面的錢做其他用途。如此一來你就能計劃性調整你的消費行為,長此以往,你自然能養成理財的好習慣。

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的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這表示說任何未來的決定,都不應該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損失已經發生了。但常常我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會看我們是否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投入如時間、金錢、精力等。這些已經發生不可以收回的支出,往往影響了我們以後的決策。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像是你出國留學二年,花了約700萬的費用,現在的工作愈做愈無趣,最近一直很想辭掉工作轉行。但你卻遲遲未有動作。只因為你在這個工作上,多年來投入不少的心力與時間,如果轉換行業去做跟你念的較無相關的工作,讓你覺得出國留學的錢好像白花了。

又如:有個人用100萬投資基金,一年後嚴重虧損跌到剩下17萬,這件事情讓他覺得,他應該要好好研究投資。於是他花錢上課、晚上下班也都在研究投資到很晚才睡。因為這樣的分心,讓他工作上沒辦法好好表現,之後的加薪、升遷等都沒有他的份。他事後回想,他的投資因此常常頻繁轉換標的,其實算下來也沒有因此多賺多少,反而損失更多。

解方: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要學會適度忽略「沉沒成本」,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往往是有相關聯的,你一直關注沉沒成本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可能損失了更多。例如上面的例子,因為他一直記掛著投資基金的嚴重虧損,因此可能他不敢做任何投資、錯失讓資產增長的機會,或是太過花心思去研究投資,他損失的是在工作上可能可以獲得升遷的機會。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