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停電後有人下台,政府就結案、媒體不關注...台灣人「慣性遺忘」!就是留不住台積電的原因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電力 電塔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8月15日的全台大停電,似乎媒體輿論的關注焦點,都擺在「誰該為這問題負責下台?」整件事在經濟部長跟中油董事長出面負責後,也就失去了新聞價值。

官員下台後,問題有解決嗎?大潭電廠天然氣供應線路沒有旁通設計的前提下,未來有可能還要增加發電機組,仍然存在發生類似供氣中斷的風險,如果未來天然氣發電的比例還要拉高,而且大潭電廠依然是北部供電的主力,電廠供氣的設計,當然還有改善的空間。

分散式電網也是總統提出來「解決」臺灣缺電的建議,試問815大停電發生在傍晚,還剩多少日照時間,可以讓各家各戶的太陽能發電運作?如果集中可控的電網都不能解決的問題,試問分散且無法管制的電網可以解決?況且這次大停電主要的原因,是臺灣發電的備用容量率低到只要運作中的機組出現風吹草動,全台電力供應就會立刻陷入左支右絀的境地。

因此,臺灣整體能源計畫到底是什麼?就算廢核是臺灣人民主流民意的方向,但要置換臺灣將近12%(不包括核四)的核電發電比例,絕對需要時間來調適,但政府卻把廢核的決定全部推給民意,先逕行宣布核電廠停機,然後放任全台的用電備用容量率,慣性低於15%的目標。當然,行政院發言人沒說錯,法律的確沒有規定備用容量率下限,但若備用容量率持續偏低,代表臺灣以後將常跳電、分區限電,代表在線運轉的機具不能有一絲出錯的空間,代表所有機具保養的時間都會被壓縮;既然發言人都說無下限了,不然政府乾脆讓備用容量率是負的,不就更能節省設置新發電機具的錢了?

政府目前的規畫是要拉高天然氣發電的比例,不過目前臺灣的液化天然氣只有高雄跟台中兩個地方設有儲存槽,政府雖然已經規劃在桃園附近蓋第三個液化天然氣儲存場,但目前也遭到環保團體因為附近有藻礁原因而提出抗議,如果不先擴大液化天然氣的儲存空間,又怎麼能擴大天然氣發電機組的發電容量?此外,臺灣的液化天然氣幾乎都仰賴船運進口,如果不多興建儲存槽來拉高安全儲蓄量,只要液化天然氣船運一有延遲,恐怕臺灣就要面臨限電及分區供電的風險。

再者,政府非常期望把台積電3奈米晶圓廠留在臺灣,但如果臺灣電力的備用容量率長期低於法定下限,這對需要絕對供電穩定的晶圓廠來說,是個非常不利的環境,因為晶圓廠一旦因為停電而停擺,損失絕對是以億元起跳;而如果臺灣連台積電最新製程的晶圓廠都留不住,絕對是整個IC產業供應鏈都會大地震,損失也都將是高階製造業的工作機會,試問政府還能承受失業率上升到哪?而目前的關鍵,看來就在臺灣能否有能力提供穩定的「電力」。

這次大停電觸發點或許真的只是人為疏失,但已映照出臺灣電力政策非常多的問題,以目前政府的態度來看,似乎只要找出輿論能接受的責任歸屬,彷彿就能完全結案。或許,我們要學著與分區供電和平共處。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