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股海7年換來的覺悟:就算有天巴菲特與你進晚餐,為你提出投資建議...也絕不聽信!

66年次,台南人,任教於某南部高中。30歲前從未接觸股票投資,2010年因緣際會投入股市,卻因一次重大的投資失誤而開始思考研究股市獲利的長勝之道。發現短線進出不適合自己後,開始遍覽各家投資大師經典,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套穩定收取現金的投資組合。

期許能將價值投資的理念帶給一般投資大眾,並一同邁向正確的理財投資之道!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happyallenapp?locale=zh_TW

投資 股市 股票 基金 債券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中國古代兵法強調戰爭乃「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意思是說戰爭的勝負往往不是取決於力量的大小,很多時候參雜了許多微妙的心理因素,而能夠把握人心,就能克敵制勝。證諸歷史上有名的幾場大戰役如鉅鹿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都是以寡擊眾的例子。而在投資上,人心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巨大。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認為自己總是以理性行事,總是可以從容地做出最好的決斷,尤其在財務投資方面理當如此。可是當我們從許多已被驗證的行為財務學與投資心理學的理論當中,我們確實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理論上,人是理性的;但實際上,人會因種種因素影響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或決定。

因此在學習如何正確投資之前,首先我們要做的事就是了解我們自己的心理缺點,盡可能不要犯那樣的錯誤。也就是查理.蒙格所言:「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底下我彙整出七項投資的心理誤區,希望投資人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犯下那樣的錯誤!

心理誤區之一:聽取專家意見及預測市場

人類社會的分工,隨著各種知識的複雜化,衍生許多各種領域的專家。一般而言,這些各領域的權威、專家或達人,他們的觀點及想法理應得到我們的尊重與肯定,這也是一位專業人士所必須展現的能力。但這些專業人士的理念是否適用在每一位投資人或讀者身上,恐怕未必!

美國財經作家卡爾.理查茲(以下簡稱卡爾)在其著作《The Behavior Gap》(中文書名:真希望我第一次買股票就知道這些事)中提到:「別人給你的建議,通常是根據他們自己的恐懼、經驗、專業和動機,和你的現實人生沒什麼關係。」也就是說專家的經驗法則對於個人而言,存在著危險性。因為那些大師並不認識你,並不清楚你投資的個別狀況,而這些經驗法則未必適用於每一位投資人。

因此當所謂的專家、權威、達人或新聞報導提出一些看起來似乎不錯的理財投資概念時,千萬不要一味地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而要更進一步的問:「這樣的觀念或方法適合我嗎?若是,需不需要進行哪些調整呢?」很多時候,當我們以專家所推薦的方式進行投資時,若沒有自我的省思與調整,等到投資績效不如預期時,才去怪罪大師的方法根本不靈光,豈不可笑?投資的世界裡沒有單一絕對的法則可以適用於全部的投資行為,如果真的有,那賠錢的投資人肯定會少得多!

古人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那些財經書刊或專家權威在進行所謂市場的分析預測時,猜對的次數遠低於猜錯的次數。卡爾提醒我們在聽到市場預測時,切記兩點:

1.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
2.只要猜的次數夠多,至少也會猜對幾次

有時候新聞上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同一個經濟事件,各個大師的解讀皆不相同,那麼你該相信誰呢?既然連專家的預測也經常失準,那為什麼我們還是這麼愛聽預測?(就像有人預測說2012是世界末日之年!還真的有一堆人相信!)卡爾認為我們喜歡聽別人的建議或專家的預測是出自於本能,因為遠古時候我們的老祖先就要學習預測環境的變數藉以因應,以便能夠生存下來。但用在投資上,卻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反而要戒除聽信別人建議和預測這樣的行為,卡爾說:「建議與預測往往讓我們忽略了真正的任務: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理財目標,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做出選擇,以及因應無法避免的意外做調整。」

是的,重點在於你要如何了解自我的理財目標及相應的調整策略。即使有一天,跟你共進晚餐為你提出投資建議的人是巴菲特,你也要想想:「這樣適合我自己嗎?」巴菲特只有一個,而我們想要成為下一個巴菲特?恐怕這是過於天真的想法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