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投資 股市 股票 基金 債券
圖片來源:dreamstime

中國古代兵法強調戰爭乃「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意思是說戰爭的勝負往往不是取決於力量的大小,很多時候參雜了許多微妙的心理因素,而能夠把握人心,就能克敵制勝。證諸歷史上有名的幾場大戰役如鉅鹿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都是以寡擊眾的例子。而在投資上,人心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巨大。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認為自己總是以理性行事,總是可以從容地做出最好的決斷,尤其在財務投資方面理當如此。可是當我們從許多已被驗證的行為財務學與投資心理學的理論當中,我們確實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理論上,人是理性的;但實際上,人會因種種因素影響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或決定。

因此在學習如何正確投資之前,首先我們要做的事就是了解我們自己的心理缺點,盡可能不要犯那樣的錯誤。也就是查理.蒙格所言:「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底下我彙整出七項投資的心理誤區,希望投資人能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犯下那樣的錯誤!

心理誤區之一:聽取專家意見及預測市場

人類社會的分工,隨著各種知識的複雜化,衍生許多各種領域的專家。一般而言,這些各領域的權威、專家或達人,他們的觀點及想法理應得到我們的尊重與肯定,這也是一位專業人士所必須展現的能力。但這些專業人士的理念是否適用在每一位投資人或讀者身上,恐怕未必!

美國財經作家卡爾.理查茲(以下簡稱卡爾)在其著作《The Behavior Gap》(中文書名:真希望我第一次買股票就知道這些事)中提到:「別人給你的建議,通常是根據他們自己的恐懼、經驗、專業和動機,和你的現實人生沒什麼關係。」也就是說專家的經驗法則對於個人而言,存在著危險性。因為那些大師並不認識你,並不清楚你投資的個別狀況,而這些經驗法則未必適用於每一位投資人。

因此當所謂的專家、權威、達人或新聞報導提出一些看起來似乎不錯的理財投資概念時,千萬不要一味地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而要更進一步的問:「這樣的觀念或方法適合我嗎?若是,需不需要進行哪些調整呢?」很多時候,當我們以專家所推薦的方式進行投資時,若沒有自我的省思與調整,等到投資績效不如預期時,才去怪罪大師的方法根本不靈光,豈不可笑?投資的世界裡沒有單一絕對的法則可以適用於全部的投資行為,如果真的有,那賠錢的投資人肯定會少得多!

古人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那些財經書刊或專家權威在進行所謂市場的分析預測時,猜對的次數遠低於猜錯的次數。卡爾提醒我們在聽到市場預測時,切記兩點:

1.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
2.只要猜的次數夠多,至少也會猜對幾次

有時候新聞上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同一個經濟事件,各個大師的解讀皆不相同,那麼你該相信誰呢?既然連專家的預測也經常失準,那為什麼我們還是這麼愛聽預測?(就像有人預測說2012是世界末日之年!還真的有一堆人相信!)卡爾認為我們喜歡聽別人的建議或專家的預測是出自於本能,因為遠古時候我們的老祖先就要學習預測環境的變數藉以因應,以便能夠生存下來。但用在投資上,卻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反而要戒除聽信別人建議和預測這樣的行為,卡爾說:「建議與預測往往讓我們忽略了真正的任務: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理財目標,然後根據這個目標做出選擇,以及因應無法避免的意外做調整。」

是的,重點在於你要如何了解自我的理財目標及相應的調整策略。即使有一天,跟你共進晚餐為你提出投資建議的人是巴菲特,你也要想想:「這樣適合我自己嗎?」巴菲特只有一個,而我們想要成為下一個巴菲特?恐怕這是過於天真的想法了!

{DS}

心理誤區之二:避免後悔

我們在買賣股票時,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境:買進某某股票之前,它一直飆漲,買進股票後,卻是跌跌不休。等到我們受不了賣出下跌的股票時,它卻又漲了上去!這叫投資人怎麼辦才好?如果你經常處在這種買賣之間的後悔情境,那你有必要認識投資時的後悔效應!

後悔效應的類型:

作為後悔:指的是因為執行某項決策,而在未來會因為作此項決策而後悔。例子:投資人將手頭股票賣出後,股價卻上漲,因而懊悔不已。

不作為後悔:投資人在投資行為上遲遲不敢作決策,而在事後造成後悔。例子:投資人未將手頭股票賣掉,但後來股價下跌,因而後悔。

後悔效應的影響:

Shefrin&Statman認為投資人為了避免後悔,會傾向繼續持有資本損失的股票,而去實現具有資本利得的股票狀況,他們將此種現象稱之為「處分效果」。

避免後悔會促使投資人表現出「賣盈守虧」的行為,即處分(錯置)效果。「處分效果」指出投資人有賣出贏家股票的傾向,不但上漲的股票賣得太快,而且下跌的股票又持有太久。因此害怕後悔會在兩個方面傷害投資人的財富:

1.繳納較高的稅款與佣金
2.由投資組合所賺取的報酬被削減

後悔趨避心態:

投資人若投資失敗會將此歸因於其他投資人也是和自己一樣,以減少內心後悔的程度,這是降低認知失調(指同一時間有兩種矛盾想法,從而產生了不舒適的緊張狀態)的方式。

趨之若鶩必有利可圖心態:

這就是從眾行為發生的原因之一,當投資人聽信明牌或他人建議與內心屬意的投資標的一樣,則內心後悔的程度降低,並增加購買意願。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怕後悔而造成「要錯一起錯」的從眾心態。

心理學家魯賓提出克服避免後悔的方法:

1.確定自己的投資金額與時間
2.不宜隨時變動決策行為
3.以自己的立場來作考量
4.提醒自己持續投入的潛在風險
5.隨時保持警覺

張宮熊博士建議克服避免後悔的方法:

1.風險控管
適時做好風險控管,嚴格遵守設定之「停損」「停利」策略。

2.抓準時機
自己設定的買點區域到了就可以進場,不必強求買點價位精準出現,等候有時錯過買進時機。

3.切勿執著個股
對於個股不必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例如對於人人都說的績優股,一昧追高或死抱,忘了停損停利。或是太執著於同一類股,而不顧該類個股產業已發生變化。

4.保留老本
建議保留1/3現金部位,否則即使有翻身機會,沒有本錢也枉然。

{DS}

心理誤區之三:過度自信

你認為自己的開車技術比其他人高明嗎?或是你認為自己答題的準確度比別人都要好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也許你正顯現出行為經濟與行為財務學理論所提出的「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效應。

所謂「過度自信」,行為財務學者的解釋為:「指人們經常過度相信自己判斷的正確性,而當人們覺得自己對於事情的結果有控制力時,其過度自信的傾向會更明顯。」在投資上,過度自信的現象會造成投資人交易頻繁的結果,從而提高股票週轉率,卻也進一步影響了投資績效。

當投資人認為自身有足夠的知識與判斷力時,就容易產生過度自信的效應。過度自信常會使人高估自己的知識,誇大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從而低估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當投資人所選股票的價格不斷創高時,其自信心也會跟著增加,於是就更大膽地搶進股票,或是更頻繁地買賣,無視於風險的增加,結果套牢在高點。

國立空中大學商學系主任謝明瑞說:「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hmanyam(1998)提出過度自信對投資人在資訊處理的過程中,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的影響。直接的影響是投資人會過於重視自己所蒐集到的資訊,並高估這些私人資訊的正確性。間接的影響是投資人會過濾掉一些不支持自己之前投資決策的資訊,而相信那些支持自己之前投資決策的資訊,以維持自己的信心和自尊。因此,在評估股票是否可作為投資的標的時,就出現了過度自信的情況,且其決策常會因為出象的不同而有偏誤。」也就是說,在投資上過度自信的結果,會造成敝帚效應(又稱原賦效應)及處置效應(即留下虧損股票,賣出獲利股票)的產生。

投資人要免除過度自信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謝明瑞提出幾點建議:

1.告訴信心十足的客戶(或自己),再樂觀的情況也有看錯的時候
2.要養成紀錄失敗的習慣
3.從錯誤之中學習

也就是說,隨時保持一顆虛心學習的心,了解並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記下自己的投資流程,投資獲利也許就不是那麼遙遠!

作者簡介_小樂

66年次,台南人,任教於某南部高中。30歲前從未接觸股票投資,2010年因緣際會投入股市,卻因一次重大的投資失誤而開始思考研究股市獲利的長勝之道。發現短線進出不適合自己後,開始遍覽各家投資大師經典,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套穩定收取現金的投資組合。

期許能將價值投資的理念帶給一般投資大眾,並一同邁向正確的理財投資之道!

個人Blog:http://allenslifesty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