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上星期美股各大公司開始陸續公布財報,美股的重量級財報週為1、4、7、10月的第三週。不過讀者可別誤會,以為「每家公司都會在同一週」公布完畢。上週還只是開始而已,這禮拜還有好幾家重量級的公司要公布財報。
本週二:輝瑞藥廠(股票代號:PFE)
週三盤前:蘋果(股票代號:AAPL)~影響台股最多
週三盤後:特斯拉(股票代號:TSLA)
週四盤後:卡夫亨氏食品(股票代號:KHC)~市值超過1000億美金的食品大公司同時也是巴菲特的最愛
週五:波克夏海瑟威(股票代號:BRK.A,BRK.B)
這幾家公司除了會影響美股大盤的走勢之外,更會左右台股的盤勢,例如像是蘋果供應鏈的相關個股都會受到影響。
先來看上週四7/27,科技類股指數之稱的那斯達克,發生了小小的小插曲......
怎麼說呢?科技股代表的那斯達克指數午盤後突然大幅下跌,從上漲約0.5%一度至下跌1.6%,盤中振幅超過2%,VIX波動率指數一度快速上升到20%。下圖為那斯達克ETF15分K圖:
雖然尾盤逐漸穩住,最終只下跌0.63%,不過最近美股受到Fed還在暗示縮表,也就是把過多的資金從市場中抽回。所以這樣的「小插曲」難免會讓大家有點擔憂。
美股從2009年計算,現在多頭也走入了第八年了,難免讓投資人都感到擔憂,突如其來的盤中急殺都讓人錯愕。
下車太早怕少賺,買得太多越買越貴?
身邊有不少讀者朋友,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現在的道瓊指數是21800點,已經快要22000點,這樣子難道手上的股票不該賣掉嗎?」
一般來說,法人的操作簡單分為兩種:
一種是Top-down(由上而下)
另一種是bottom-up(由下而上)
由上而下就是先從總體經濟著手,然後判斷哪個區域較有前景,接著往下看該區域的國家、產業龍頭、個股。
而由下而上,則是完全相反,只重視個股,該公司的財報、基本面、未來是否能推出劃時代的產品。至於大盤或是區域性發展,就不列入投資組合的考慮項目了。
如果你因為看到大盤的指數,而感到驚慌,甚至你手上的股票持續創新高點,但是大盤回檔1%,你的個股回檔0.2%,你就很擔憂,這樣的話,投資人要回想的是:「當初進場的理由?」
每個人都不可能買到最低、賣到最高。這個大前提相信大家都認同。既然如此,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進場點與不同的進場理由。
我們雖然想要盡可能賺到一整個大波段的行情,但也不可否認,這是非常困難的事......也因此會被指數型投資學派拿來嘲笑。
專業經理人的作法,比較認同的是「順著趨勢走,動能結束時離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