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該怎麼「拚經濟」,才能活?美國109頁報告給解方,5分鐘解讀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台灣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蔡總統近日出席某商會發表演說,談到政府鼓勵台商回台投資,為了解決台商回流面臨最大的土地問題,在前瞻計畫的城鄉建設項目,有一項是「開發在地型產業園區計畫」,將支持地方政府完成已劃設工業區的開發,預計可以增加300公頃左右的土地,來支應產業長期發展。

然而就在蔡總統發表演說不到一星期前,監察院才針對全臺科學工業園區規劃設置不當,導致短期內有多個園區同時開設,造成產業類別與資金排擠效應,還有部分園區因事前未能妥適規劃,以致核定後出現閒置狀況,部分較為嚴重的園區土地甚至高達8、9成以上未能出租,因而決議糾正科技部。

總統在演講台上高喊土地是台商回流最大的障礙,全臺科學園區卻面臨空置過多的問題,這種彷彿平行世界的概念,竟然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我除了想到能替自己力推的「前瞻計畫」掛保證之外,還真不知道為什麼總統會認為不能吸引台商回流的主因是「土地」?

不過政府倒是說對了一件事情,就是臺灣極度缺乏民間投資(無論是外資還是台商),但沒人要來臺灣投資的最大原因,絕對不是土地不夠。美國商會在2017年白皮書中,點出了「推動經濟轉型太過注重硬體而非軟體」、「勞動法規限制白領階級工作的彈性與自由,也將扼殺創新與創意」、「臺灣無核化影響能源供應」,以及「在美豬牛議題回應美國,以深化臺美經貿聯繫」等四面向建議,並提出修正著作權法、縮短醫療器材審查程序、增加勞動供給彈性、為台灣觀光推廣進行策略再造與品牌重塑、鬆綁法規促進銀行及證券業,以及改善政府採購僵化制度等12個具體方向,以及各方向下具體的執行方針。

在109頁的中英對照報告中,完全沒有建議政府須提供投資者土地,反而非常集中在智財權及商業秘密保護,商品通關、驗證、檢疫之程序與標準,提振觀光產業政策方向等制度面建議。換句話說,商人更重視的是,政府能否架構一個更為便利、具有彈性,以及鼓勵創新的環境;當然商人的主張,不見得會將社會公平等面向納入考量範圍,但也反應出,政府近來所推出的鼓勵投資政策,很明顯沒打到商人真正在意的問題。

以新南向政策為例,若政府繼續以提高貿易額及投資、吸引觀光人數作為追求目標,卻忽略如「『新南向』好失敗!一個越南人花600萬開加盟店,卻被台灣政府認定『非法打工』而遣返」國內法律障礙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好好檢討由法律所框定的遊戲規則,是否符合未來新創產業需求,馬步不好好蹲,將來不太可能跳得高!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