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出200萬給兒子買房...奉勸老一輩台灣人,你該做的是直接給現金叫年輕人「存」!

數字很冷冽,卻能反應市場的榮枯興衰。思考很無趣,卻能掌握標趨勢的起伏轉折,歡迎一起加入dolin66數字與思考的遊戲時間,一同探討房地產、股票乃至於其他社會及經濟議題,表象背後的潛在趨勢。

房子 房屋 買房 購屋 房地產 房價 房貸 房市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最近有則新聞,一位年輕人的父親,希望能完成自己在桃園擁有透天房屋的夢想,提供200萬元給兒子,希望兒子能趕快買房,將來結婚就跟老爸一起住,但從兒子的角度來看,一買房就要把身上的存款全部花光,還要背20年以上的房貸來排擠其他生活及自我進修的支出,這並不是他未來想要的生活。

兩代對擁有房子截然不同的態度,恰恰反應之前在「一次解析兩個世代》30歲小資族和45歲上班族,到底是租屋好還是買房好?」這篇文章裡提到的觀念,對一個不到25歲的年輕人來說,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工作、建立人際關係、自我進修成長等事情上,待在家裡的時間不會太長;再加上剛出社會,除非有個富爸爸撐腰,不然手中的存款不可能太多,一旦拿去繳付房屋的頭期款,多少會對其他生活支出造成嚴重的排擠效應。

若連論及婚嫁的對象都還沒出現,你怎麼知道將來另一半的工作會在現在買房的附近?如果未來工作位置都離現在購買的房屋很遠,要嘛拉長通勤時間,要嘛還要再花另一筆錢租房子,更何況年輕時待在家裡的時間不可能太長,真的有必要那麼早拿相對少的存款,背上沈重的房貸,來換一間實際上使用效能並沒那麼大的房子?

所以從財務規劃的角度,我會建議年輕人務必要養成「收入 - 儲蓄 = 支出」的習慣,況且儲蓄佔月收入的比率不要低於5%,最好要達到10%;因為在剛出社會,處於收入是生涯最低的時期,更要斤斤計較每一塊錢的價值,更別提選在這種時候,背上沈重的房貸,對未來經濟會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年輕時儲蓄金額的多寡,代表著老年時生活能有多少保障,所以年輕的朋友不要覺得長輩老是想要買房很食古不化,等到屆齡退休的人生後半場,很多時間都會待在房子裡面,此時能擁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的確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再加上臺灣少子化大趨勢的環境,房屋價格向下趨勢很難扭轉,年輕時存的老本,就可以讓自己依照退休時的居住需求(如醫療資源、休閒需求、空間大小等),讓自己在退休階段,擁有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房屋,也因為待在家的時間遠高於工作時期,更能讓房子發揮最大的效能。

房子之所以被稱為不動產,就是因為它變現的能力不太好,也不像現金一樣,可以自由的換取生活上的必須用品;所以年輕人該存的是現金,而不是用背債20年換來的房屋;因為20年後現金換房屋可能更容易,但房屋再折舊20年後,還能換回當初買時的現金嗎?

30歲以下的年輕人,請努力替未來儲蓄,因為你們可能需要承接臺灣少子化後,逐漸沈重的扶養負擔,不要以為現在的年金制度能給你們多大的保護,只要少子化趨勢不減,年金絕對還會再砍,選擇倚靠政府,還不如多為自己儲蓄些養老本,比較實際!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