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痰太小力導致肺炎、尿布太少換導致褥瘡....善用「這個服務」,你可以避免讓老人家「反覆住院」

愛長照提供最實用的長照資源補助、養生保健、疾病知識、心情支持等彙整。我們是與照顧者站在一起的專業團隊,有「銀髮照顧」的相關疑問,歡迎來「愛長照」了解更多!

網站:http://www.ilong-termcare.com/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8525carehelper/?fref=ts

但是林伯伯說,醫院雖然有交代要復健,但是他們住在公寓五樓,每次到醫院復健就像「打仗」,因為要全家總動員。林伯母也小聲地說,林伯伯在家復健又會嚷著痛,常常不了了之,於是林伯伯的下肢肌力一直退化,最後只能靠助行器行走。

林伯伯不是特例,他今天的處境,其實是兩大需求沒有獲得滿足的結果,一個是「照護需求」、一個是「照顧需求」。

以往醫院只管臨床症狀,不會去管生活自理功能有沒有恢復。但是當「照護需求」與「生活照顧需求」間出現了缺口,漏接了球的結果就是:「短期照顧」變成「長期照顧」,或是「一次住院」變成「反覆住院」,都會讓家庭、社會付出更多的資源與代價。

這個缺口,誰最快能夠知曉?答案就是醫院。因為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最能了解,個案出院後是否需要延續照護與長期照顧。

那麼這個缺口,誰最有能力接上?答案其實還是「醫院」。高雄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周明岳在一場居家醫療研討會上曾表示,「只有醫院能夠最快整合相關專業團隊」。

因為想要預防出院後又反覆住院,或是避免短期照護惡化為長期照護,必須「制敵於機先」,將「照護服務」延伸出去,將「生活照顧服務」容納進來,這就需要整合出一套完整的「出院準備服務」模式。

一般醫院其實早就有「出院準備服務」,但是傳統的作法是,將出院後的服務需求,轉介給政府的「長照管理中心」接手。

長照中心則是等到長者出院返家後,再進行訪視評估與擬定照顧計畫,等到長照相關資源派案下來時,距離出院日已經有14~21天。

「無縫接軌式」出院準備服務,住院期間便開始啟動

而「無縫接軌式的出院準備服務」模式,則是在住院期間開始啟動。以高雄榮總為例,當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在臨床上發現有「醫療照護+長期照顧」雙重需求的病人住院時,就主動發出通報給「出院準備服務小組」(以下簡稱出服組)。

出服組接著對個案進行訪視與評估,確認有上述的雙重需求,並與高齡醫學團隊討論出院照護計畫。個案若同意這套出院照護計畫,出服組會在出院3天前通知長照管理中心。

長照管理中心評估計畫內容後,會在出院2天前聯絡長照服務單位,於是當個案出院返家後的1~3天,相關的長照資源就能服務到家。

「無縫接軌式的出院準備服務」模式,關鍵在於透過「出院準備會議」,整合相關專業資源。以院內而言,就需要召集高齡醫學科、神經內科、復健科、一般內科、整合醫學科等,其他參與者還有「出院服務準備小組」的個案管理師、長照中心的照管專員、社工等等。

周明岳點出這場會議的核心價值是:「找大家一起解決問題,而不只是提出問題」。家屬也能因此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政府相關資源的申請流程與窗口。

例如認識「長照管理中心」,除了能提供生活照顧外,還能提供「居家護理」、「居家職能治療」、「居家物理治療」、「購買租借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交通接送服務」、「社區照顧資源」等。

把握中風復健期,「長照」才能變「短照」

由於長照流程提前啟動,再加上照管中心會將這種出院個案列入優先排序,因此能夠在個案出院的1~3天服務到家。

當家屬可以清楚盤點相關的照顧資源後,就不用倉促做出照顧的決策,譬如原本認為只好送機構照護的,可以轉成居家照顧;原本認為需要辭職照顧的,可以改成仰賴「居家服務」、或「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

更重要的是,在出院準備會議時,若能讓未來的居家醫療團隊進場,與住院時負責醫療的醫師團隊、復健師、營養師共同會議,就能有效延續醫療照護的服務。

像是摔傷的林伯伯,不方便下樓到院復健,但是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可以到府服務,督促林伯伯努力復健,不僅能減緩失能惡化的速度,林伯伯甚至可能重新開始「金色」的退休人生。

尤其是中風病患,有復健黃金期限,更需要這種有效率的出院準備服務。新北市衛生局提供所謂的「黃金自立給付包」,就是醫師評估有恢復潛能的輕度與中度中風病患,出院當週就能提前獲得最迫切的復健與照顧。

包括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到府協助復健,居服員到府協助生活照顧,輔具也能迅速領到補助等。

由於掌握住復健的黃金期,復健情況良好,真的能夠讓「長照變短照」,關鍵都在是否能夠得到良好的「出院準備服務」,續篇將進一步提供使用「出院準備服務」的相關資訊。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朱國鳳專欄】減輕照護負擔的關鍵:「無縫接軌式」的出院準備服務,讓「長照」變「短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