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表,揪出哪個是問題提案

蔡政府四千億蓋軌道,75%恐成錢坑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捷運遍地開花
蓋之前,先想30年後需求

最大的爭議焦點,是都市捷運及輕軌,連賀陳旦都直言:「各地都希望有捷運,但捷運實在不容易養。」看到各地都想比照台北捷運系統,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曾發文提醒,指台北捷運興建當年高估運量、土地開發利益,而且財務自償過於樂觀。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表示,台北市有這麼多捷運、公車,但公共運輸占比也只有37%。他主張新建捷運應有最低的需求門檻。加上未來人口少子化、老年化、環保共乘,軌道建設應與30年後的狀況結合。

這次行政院提出10條捷運、四條輕軌,其中,捷運路線延伸到偏遠地區,是否有效益,應做進一步調查。例如台中捷運延伸彰化、桃園捷運延伸中壢、高雄捷運延伸岡山及路竹、台北捷運三鶯線等等。

而4條輕軌的必要性更有待商榷,改善交通的方式很多,各種系統的營運模式、軌道調度都不同,為什麼是輕軌、什麼樣的輕軌?最早提出的高雄輕軌,是為了補強紅橘兩線捷運的不足,但未來再增加一條黃線之後,輕軌還有多少效益?同理,雙北的捷運網已相當密集,為什麼還需要淡海輕軌、安坑輕軌?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更重要的是,台灣未來30年所需要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是靠軌道建設嗎?台中市長林佳龍說,中部軌道路網蓋好後,就很像東京,四通八達,但軌道蓋好,台中就會像東京嗎?而如果你是嘉義市長,你要花275億元,做一個效益存疑的鐵路高架化,還是趕快突破那個尷尬的汙水下水道「零接管率」?

公共建設熟輕熟重,何不開放市民討論,他們期待的未來城市面貌是如何,而不是由有任期的政府片面決定。但民進黨不顧公聽會中學者的建言,本週就要搶過,更證實前瞻建設已淪為拚選舉的籌碼。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