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連鎖餐飲公司即將讓位,星巴克為什麼用了30多年就超越麥當勞?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它最終所順應的,還是我們作為消費者對於「吃點什麼」這件事上需求的變化 — 不管是更便捷、更健康、更多元的咖啡選擇,還是想要滿足基因深處對於甜食和脂肪的需求,在星巴克的門市裡都能夠得到實現。

而星巴克的標準化改造,可能也學習了麥當勞的經驗

你可能也聽說過,麥當勞為了提高備餐效率而專門設計出的雙面烤盤和 V 型薯條鏟 — 這是這家大公司曾在行業內創造的又一類革新。

為了保證在數萬家門市內都能銷售幾乎同一水平的產品與服務,這樣的標準化過程不可或缺。甚至,連原材料供應商都要接受類似的量化管理,因為一旦加工原材料比較穩定,在加工工藝穩定的情況下,產品的質量也是穩定的,這就減少了服務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可以更加有計劃地對流程進行梳理,以提高服務效率。

雖然在出品標準和速度上有著同樣嚴格的量化指標,但星巴克一度沒有太過在意器具層面的改造。由於推廣的是義式咖啡文化,星巴克的店面內過去使用的也是義大利品牌 La Marzocco 的咖啡機,這台半自動的機器需要控制 Espresso 的萃取時間和壓力等變數,咖啡師需要手工裝填、按壓咖啡粉。

但自從星巴克從1999年引入全自動咖啡機 Thermoplan 後,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店員只需要定時裝填咖啡豆,按需在機器上按下按鈕,就能很快地獲得一份濃縮咖啡,使整條流水線更快地滾動起來。

不可否認的是,麥當勞作為全球最大連鎖餐飲公司,為整個行業累積了不少商業運作經驗,或者啟發。

距離 4 萬家還有一段時間,但星巴克的挑戰也已經來了

1965至1991年,麥當勞在美國本土平均每年42%的營收成長,很大一部分來自新門市的業績;而在 1990 年代的海外擴張過程中,鼎盛時期的麥當勞一年可以開出 2000 家新店。

但隨著麥當勞在全球門市數近年增至3.5萬家以上,如何和特許經營商一起運營好這些門市,讓它們不至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倒閉,成了比開店更值得關注的事。相比之下,星巴克的這個時間點,可能還要過一段時間才會真正到來。

但星巴克的挑戰也已經來了。最近五個季度,星巴克的同店銷售額都沒能達到華爾街的預期,增速已經放緩到 3%,為 2009 年以來的最差水平。

認真做午餐, 5 年內讓食品銷售額翻倍,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吧?

你的頭條不該只是些無聊事,讓好奇驅動你的世界。

本文獲「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原文:最大連鎖餐飲公司即將讓位,星巴克為什麼用了 30 多年就超越麥當勞?

  • 分享: